宏观环境有压力,更有机遇
社会:人才需求更旺
整个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更大的需求。城市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也是中国“十五”建设规划中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它对促进和拉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繁荣,特别是对增加高校毕业生这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都十分有利。
市场:得到的关怀更多
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节和影响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将更加重视和加强这个市场的建设,并积极进行培育。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的微观基础正在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
入世:影响并拉动就业
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成为影响2001-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入世以后,高校将面临新的局面。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由于中国的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弹性系数在0.9左右,对扩大就业具有明显的作用。工业和农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结构将面临比较大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冲击,并已有所显露。
就业:竞争对手多了
全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参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逐步加强。有的专家认为,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失业。据有关专家研究,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劳动年龄。据统计,2001年劳动力供给总量为73574万人,需求量仅为72168万人,就业缺口为1406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211万人。2002年,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最高峰。降低劳动参与率来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是目前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随着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变化,两者之间的互相渗透正在加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0年6月对下岗职工所进行的入户调查,从下岗职工的年龄和学历看,多数要再就业。而他们的文化程度所允许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切近的学历目标就是高等专科教育。整个社会劳动力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开始在专科层次上体现出来了。
各专业“文”“理”有别形势各异
文史哲教育:女子不如男?
2000年文史哲教育类毕业生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类172个专业25968名毕业生,其总体的就业特点是,就业处于有压力的状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差异非常突出,有近一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余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则处于有危机或有压力或有困难的状态中。文史哲教育类特别是教育类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于男毕业生,除少数专业外,本科毕业生占有绝对优势,而多数专科毕业生就业有困难。据预测,2001-2002年文史哲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具有以下特点:1.总体就业环境仍旧有利于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十五”期间中国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经济基础。江泽民在2000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必然带来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才的进一步重视。2.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入世后,文史哲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将更加复杂。另外,国有企业继续减员增效,2001年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增加,都对这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压力。最后,高等教育进一步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将增大。
财经政法:在改革中“冲浪”
2000年财经类共有82个专业39975名毕业生,政法类共有31个专业13462名毕业生,他们的总体就业特点是:劳动力市场对高等学校财经、政法类毕业生的需求表现为基本持平的状态,对本科生的需求具有较旺盛的势头,专科生的就业形势明显困难并且有结构性特征。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差异很大。两专业中待分毕业生的数量接近两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0%。国有企业是吸纳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则是吸纳政法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领域。2001-2002年财经、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2000年的就业形势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在具体专业中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之间仍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中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城镇也需要大量的经济人才。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部门减员增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同时,这些机构和部门也要补充“新鲜血液”。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进一步加强反腐败的斗争,加强社会治安,这将拉动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政法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理工农医:叫人喜叫人忧
理、工、医学类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均超过70%,就业形势较好,理学类就业人数最多的3个领域是录取研究生、除高校外的其他教学单位和国有企业。工学类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3个领域是国有企业、录取研究生和其他企业。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则刚刚超过50%,属于就业紧张的情况,就业人数最多的3个领域是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和录取研究生,而参加就业的人数不及毕业生总数的1/3。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领域最多的3个领域是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和录取研究生,就业人数超过50%。2002年,理工农医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态势将有根本好转。各专业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会有所增加,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会进一步集中,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分散的趋势,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依然分散。而这些门类的大多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将明显高于专科毕业生的现象继续存在,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编自《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瞿振元 谢维和 陈曦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