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委书记说:“黑”同学不能提倡
这种现象不符合学生应互相团结、帮助、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面对竞争,大学生应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好地培养自身素质,团结更多的人一起迎接挑战。“黑”同学只能获得一个岗位、一次信任,得不到终身信任。
高校团组织对“黑”同学现象不应无动于衷。应从社会进步、事业发展、个人成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看到机会的有限性,更看到素质的无限性,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这些天,应届毕业生小徐觉得有点郁闷。前一段时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来学校要人。初试后,小徐感觉不错,用人单位说过几天通知他复试。
几天过去,周围的同学陆续复试了,小徐却没接到通知。给用人单位拨电话,对方说:“你的同学说你已经定了上海二中院,所以我们没再通知你。”
“去上海?怎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小徐被“黑”了!
就在苦苦寻找工作机会之时,不少即将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被自己的同学狠狠地“黑”了一把,而小徐不过是其中之一。
张维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99届毕业生。毕业前的一封所谓情况反映,差点毁了她的前途。
1999年1月18日,就在小张到一家中央媒体应考的前一天,一封有关她的情况反映被递到该报社人事部门。
接着,张维燕向社科院某研究所递交简历,并收到该所的用人回执。岂料,该单位几天后发来通知:因有人反映情况,录用计划取消!随后,张维燕参加了新华社的笔试、口试,并进行入社体检。可是,她又一次收到通知———因有人反映情况,手续缓办。
4月底,张维燕终于见到了这封“情况反映”。这封信长达9页,里面有不少张维燕不能接受的攻击之词。让她吃惊的是,信末署着同校6名博士、硕士的名字,牵头的何某是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其中还有两人她根本就不认识。
同窗数载,手足情深,怎么会如此相煎?许多人问张维燕,为什么有人要这样“黑”她?小张自己也想不明白。
无疑,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在就业机会稀缺的情况下,难免有人会搞不正当竞争。
对此,今年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陈黎君说:“这就像坐公共汽车。在国外,大家排着队上车,因为他们知道上车以后会有座;在国内,大家使劲挤,因为上车慢了准没座。将别人挤出局,自己的希望就会大些。”
陈黎君表示决不会背后给同学下“黑手”,但签约前,自己的去向问题,属“一级机密”。“咱不害人,但得防着别人‘黑’咱。”
面对这无形的“黑手”,用人单位的态度也不一样。
中国进出口银行人力资源部的严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招人时,如果碰到有人写信或打电话反映情况,我们原则上要去学校核实,尽量了解到真实情况,不能因为一封告状信就毁了一个人。”
中央某部委人事部门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如果我们单位招3个人,有10个条件相当的人可供挑选,而其中1人被反映有问题,不考虑他就是了。”
面对竞争,多高学历者不择手段地“黑”竞争对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檀传宝教授坦陈,这些年来,我国的品德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品德教育方面政治化色彩比较浓,假、大、空盛行,而对如何与人相处、尊重别人等一些基本品质的教育远远不够。”
檀传宝教授认为,在背后使坏的行为与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诚信、契约、公平竞争等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很多人习惯去钻空子,只顾个人利益。
律师田文昌认为,写黑信或告黑状,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有关。在我国,如果一说谁有问题,大家就会想当然地去怀疑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如今,校园中的“黑手”已受到正直、善良的大学生们的强烈谴责。许多大学生对记者说:就业竞争是挺激烈的,但是竞争时必须尊重对手。他们认为,有实力就应该去合理竞争,在背后使坏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而差点被“黑手”断送了前程的张维燕将“黑”他的人告上法院。2001年12月13日,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定被告侵犯名誉权,向张维燕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