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
“陈大少爷”派头够大的,一个月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我这个小公务员也供不起这么阔绰的少爷。电脑、旅游又不是非买非去不可。我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一月才400元生活费。“陈大少爷”4年竟花6万多。我想,这就是农村老乡常说的“穷家的富娃娃”。
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一位大款朋友当过知青,为了关照当年“插友”,专门办了一个为下岗知青子女就业的饭店。他以为这些人与父辈一样也能吃苦受累,况且父母下岗,谁知子女们个个好吃懒做,脏活累活根本不干,半年间20多人全走了。邻居家来自贫困地区的小保姆到京不足一年,那派头俨然大小姐了———必须有彩电音响,必须有单独卧室。“富娃娃”特点就是不顾“家情”,拼命追求高消费,比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敢花钱,这岂不是坑死你父母吗?
对“富娃娃”现象,恐怕卖血的父亲陈邦顺们要负主要责任,自酿苦酒自己饮,难道儿子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即使你卖血累死也供不起啊,你少给钱控制一下为什么不可以?告诉他过高的生活费你承担不了,教育他艰苦朴素。事实上陈和许多家长一样,溺爱孩子的劲头比富裕人家一点不差,总想多卖血多给“少爷”钱,自己吃苦没关系,只要“少爷”高兴。这可能和我们传统观念“望子成龙”爱子过甚有关系,期望值越高越不放心,总想捧着哄着扶着,惯出一大批“少爷”、“小姐”,比发达国家的孩子还娇气傲气。相反,国外许多资本家却很少惯着孩子,一到18岁就让孩子独立生活,连生活费都不给,很多富翁孩子打工挣学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其次是孩子的责任,简单说是攀比、虚荣心理作怪,严重说是心理疾患。太富贵了摆阔臭显一掷千金是心理疾患,过度贫穷也会产生心理疾患。怕别人说穷,怕别人嘲笑,千方百计打肿脸充胖子,虚荣心强到敏感的地步,强到不顾父母死活只知要钱的地步。恐怕“陈大少爷”就属此类。其实生在富裕家是运气好,生在穷人家也不丢人,贫穷与富有并非你的选择,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和富裕孩子比,越比越失衡,既不现实也不该如此想;多想想父母难处,越想越觉得父母可敬,就会珍惜亲情懂得孝顺之理。
多年来,社会舆论大力呼吁救助贫困学生,却很少强调教育穷孩子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力所能及地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事实证明,穷孩子不见得“早当家”,贫穷也不会自然形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今后舆论对穷孩子同样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穷人的娃娃就要过穷日子(这可能不公平,这是起点的不公平,世界上本来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如果你非要当“富娃娃”,那就是和父母过不去,更是和自己过不去,何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