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春5月29日电 记者江山报道:199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成立了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省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并以省政府的名义连续两年召开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各有关市、州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
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学生公寓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学生公寓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新建高校后勤设施产权问题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其中学校以土地等各种形式的投入,经过合理评估按比例享有股权,有的实行有限时间产权,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全省2001年学生公寓施工面积达65万平方米,总投资6.1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4.4亿元。学生食堂施工建设面积9.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0.8亿元。到2001年底,学生公寓竣工4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亿元;学生食堂竣工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0.6亿元,超额完成2001年初确定的3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建设任务指标。2000-2001年,全省高校学生公寓累计竣工71万平方米,生均公寓面积已由1999年底6.2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8平方米。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后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问题。
进行多种改革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实现规范剥离。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中确定的目标,2001年规范剥离的重点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用人制度和拨款制度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后勤和学校的关系。2001年,在初步完成校内剥离后,全省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作为乙方与学校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部分高校在后勤实体企业化运营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部分后勤服务实体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了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对外能承揽业务,对内自主经营,为真正转换运行机制确立了体制上的依托。高校与社会企业双方依据合同规定,享受相应的权益,承担有限责任,走上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道路。另外,一些高校将服务项目委托给社会专业公司经营,有些规模比较小的高校将联合组建按专业分工的实体。这些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吉林省高校后勤从传统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转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省有30所高校已完成了后勤实体占用国有资产的校内清查、登记造册和界定工作,部分院校还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对后勤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签订国有资产使用协议书,落实资产的保值措施,为进一步明晰产权,实现企业化打下基础。
增强了后勤服务实体市场适应能力。截止2001年底,全省高校共组建后勤服务实体177个。其中60个实行了企业化运营,占总数的1/3。多数后勤服务实体实行模拟企业化经营,为向企业化转制奠定了基础。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通过优质服务扩大了校内市场份额,增加了积累。一些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筹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既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也壮大了自身的实力。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已开始走出校门,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吉林省高校原有的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普遍容量小、陈旧、老化,经过去年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大规模水电扩容,扩建配电室和蓄水池,扩建锅炉房,增加供热锅炉等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后勤基础设施改造维修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极大地改变了各院校后勤设施落后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