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大学日前向15名申请到该校学习的中学保送生说“不”,原因是这些学生在该校组织的综合测试中成绩不佳,存在较严重的偏科现象。消息传出后,保送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生还是特长生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据该校招生办主任卢光志介绍,对保送生在原有的面试基础上增加笔试在该校尚属首次,目的在于保证生源质量。此次测试试卷内容与今年高考实行的“ X”试题相似。理科考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满分为200分;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满分为150分。考题难度一般,考的都是基础知识。但部分学生考试成绩较低,有的理科生只得了80分。经测试,十几个省份推荐的50多名学生中有15个因为成绩偏低而被该校拒之门外。
据了解,2000年以前,保送生都是由具备保送资格的中学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表现推荐,没有特别硬的指标。从去年开始保送生制度有了较大变化,教育部对保送生的资格有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部分外国语学校学生(不超过学生人数20%),今年又增加了一些竞赛和活动的获奖学生。
按说,调整后的保送生制度在考查标准上已经非常明确,但是,一些高校还是纷纷在此基础上自行设置了第二道门槛,对保送生进行综合考查的并不只青岛海洋大学一家。不少高校采取各种方式对保送生进行考查,据了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要么希望自己的保送生参加高考,要么学校上门组织考试,或者就让保送生到学校参加考试。
在具备保送资格的几类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高中阶段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山东一中学为例,该校2002年被提前保送录取的43名学生中,有33人是因为在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获得了保送资格。高校希望保送生参加考试也事出有因。据山东省招生办公室普通招生二科张科长介绍,自保送生制度有了重大调整以后,一些地市的重点中学为了多获取保送资格,提高升学率,纷纷办起了“奥赛班”,他认为此举违背了保送生制度的初衷。
山东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李荣禄说,据各院系反馈的情况来看,往年的保送生大部分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也有老师反映少数学生“偏科偏得太严重”。
因此,不愿轻易放弃保送生,但对保送生的综合素质又心存顾虑成为一些高校的共同心理。山东省招生办普通招生二科张科长认为,高校自己命题测试,或是希望保送生参加高考,渴望更多了解保送生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名校,希望自己的保送生不仅有特长,而其他方面也不能比经过高考选拔的学生差。
卢光志说,学校对“特长生”也非常欢迎,但学校认为学生在某一个学科方面有特长固然是好事,但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只学一个学科,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偏科太严重,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对学校来说也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主任刘伯荣认为,目前高校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仍是高考,“一考定终身”很可能导致一些优秀学生在考试中因为失误而与大学无缘。保送生制度作为一种补充录取手段,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保送生应全面衡量,对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优惠条件,但不能无原则。
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山东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李荣禄认为保送生制度弥补了高考的缺陷,什么都会的人一般都是普通人,爱因斯坦、华罗庚要是参加高考很可能就考不上,必须承认智力超长、有特殊才能的人是存在的,保送生制度应该允许偏科,允许这一部分人脱颖而出。
李荣禄认为奥林匹克竞赛的确发现了一批单科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但奥林匹克竞赛与高考挂钩不宜太多,每年几千人的数量太大了,应该缩减。全社会都应以平常心待之,高校不宜去竞争保送生名额的多少,如果有中学为追求保送生的数量而刻意培养绝对是错误的。
对学校自己命题、组织考试一事,青岛海洋大学招生办主任卢光志表示有些无奈。他认为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从命题上来说不一定很科学,很全面,此外,对学校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浪费。保送生分布在各地,有些省份只有一个保送生,学校也不得不派出老师专程去组织一次只有一个学生参加的考试。他认为,最好让保送生也参加高考,给高校一个参考依据,在录取过程中给“特长生”照顾可以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加多少分由高校自主决定。
也有高校招生办主任质疑,如果各高校纷纷要求保送生参加高考或是自己组织的测试,保送生制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主任刘伯荣认为,保送生制度只是在没有第二种办法替代高考的情况下的过渡期产物,随着考试制度的发展变化,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不断扩大,保送生制度必然也会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