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6日电(徐江善 吴献)前不久,驻济南的一所山东省属著名高校的5名女大学 应届毕业生醉卧街头不省人事,幸被巡逻交警遇见,打110将其送往医院抢救才避免了一场可怕事件的发生。据了解,平时根本不饮酒的这5名女大学生,是因为择业受挫心情郁闷而结伴酗酒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就业难也成为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内的呼声,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专家认为,济南5名女大学生醉酒一事,是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突出反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记者最近深入到北京、广东、上海、陕西、内蒙古等教育、人事部门和一些企事业单位、高校采访,广泛接触了政府主管部门、教育管理者、人才市场负责人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发现存在四大主要矛盾导致就业难。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 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145万毕业生中将约有44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介绍说,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以北京为例,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有8万人,2003年将超过10万人,2004年将达到14万人,据有关部门对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2/3的高新技术企业统计,需求岗位有3.9万个,估计未统计在内的中央驻京单位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岗位有1万个,这一数字与去年需求岗位持平,预计明年后年也不会增加太多。因此,今后几年内北京地区的就业形势将十分紧张。
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
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就业难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广州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副处长李鹏飞介绍说,今年广州需要的计算机、英语、财会等12个专业毕业生占需求的63%,已经饱和的专业有建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这些学生就业很难。
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
记者在广东、上海等地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因此,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熙熙攘攘的招聘大厅里,策划公关部的汪宏飞介绍说,每年参加招聘会的企业有4万多家,其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仅一千多家。在广州杰赛公司招聘摊位前,记者与工作人员姚若松聊起来,他说,我们进的应届毕业生,至少要培训半年以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从理论到理论,教材陈旧,用不上。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自身毛病不少,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用人单位不愿意要。
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
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从90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上海市教委学生处的田垒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较大压力。广东、上海、北京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网上求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求职方式,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严重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