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考研报名工作已全部结束,15万名志在报考京城研究生的报名者正快马加鞭,向明年1月的考试冲刺。在考研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是不就业,或是辞去工作,在高校附近租房而居或借住在高校内,进行专职考研,人们称他们为“考研漂族”。
组成:在职与应届并存
毕业于湖南大学的小陈加入京城“考研漂族”不久。说起如何成为“考研漂族”,她侃侃而谈:“我2001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并不满意,就想到了参加研究生考试。当时的志愿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今年1月的成绩与录取分数相差甚远。今年9月高校开学时,我毅然放弃工作,找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北大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重新过起了学生生活,成为‘考研漂族’中的一员。”
在北京,像小陈这种辞去工作专职考研的不在少数,他们是“考研漂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稍加留意,你就可以在几所高校附近看到了一些已毕业的“学生”,他们和在校学生一样,围着图书馆和食堂转,除了一日三餐外,所有时间都在刻苦攻读。
小陈告诉记者:“我遇到许多情况和我差不多的,家在外地,没有找到工作或是对工作不满意,都悄悄地杀回北京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考研上。”
应届毕业生中的“漂族”也不在少数。记者从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中了解到,全国应届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的人数已经占到了5%左右。江苏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赵敏告诉记者,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想脱颖而出找份理想的工作实在不易,读研是一条提升自己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捷径,因此必须坚持到底。
据了解,由于求职的压力加剧,以及社会要求的提升,应届毕业生“漂”而不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北京高校多这样特殊的地位,“考研漂族”群体越来越庞大。一些漂族告诉记者,高校周边的房价明显升高。而在任何一所大学里,到处都张贴着因考研而求租的广告,这些广告里甚至有求租学生宿舍床位的。
原因:让自己活得更好
在最近的一次有关校园时尚的问卷调查上,总结出了当下大学校园里最火爆、最热门的5个时尚话题。考研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五大流行时尚之一,许多被调查者还明确表示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考研成为一种时尚,是与很多因素分不开的,比如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要求、高标准,学生本人对高薪职位的渴求等。
大学4年的本科学习已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就迫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随时应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筛选。
新浪网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这一调查设问:你认为全国考研人数年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给定的4个选项中,“就业形势严峻”点击率最高,约占60%左右。
不可否认,时下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招聘单位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抱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心态,很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偏偏要求研究生学历,而有些完全可以由大专或职高毕业生胜任的工作却要本科生来做。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女生于芹一语道破她成为“考研族”的原因:“本科生太多了,工作不好找,对于女生来说尤其如此。随便找个单位,白白浪费几年时间还不如继续读书。”
像她这种想法的,在“考研族”中比比皆是。也在准备考研究生的、浙江大学应届生王湘对记者说,“读研的好处自不待言,没看见那么多的单位都抢着要高学历的,连落户口都是学位高的优先,这是最现实的好处。现在的人才市场水涨船高,越早考研文凭的含金量越高。我希望研究生毕业后,重新面对人才市场时自己更有竞争力。”
已加入“考研漂族”8个年头的曹节然对考研痴心不改,为准备明年的研究生忙碌着。他说:“我就认定必须考个研究生文凭。记者同志,你没有看到吗?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学历就像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很多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在涉及户口、住房、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上大开绿灯,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这也是吸引我经过八年抗战还仍然坚持向研究生进军的最大动力。”
口号:将考研进行到底
一位“考研漂族”向记者描述了他准备考研的那段生活:“时针指向深夜,在一间4个人拥挤着的小屋子里,录音机里放着声音极小的高晓松的那盘《青春无悔》。考研那段日子,每天只听这盘带子;每天听完课回来,吃碗方便面,就开始在椅子上坐上四五个小时。没想到,大学毕业几年后,我和自己曾嘲笑的考研人一样,也坐在冰冷的椅子上以同样的方式来一次‘重生’。”
钱放描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考研的日子压抑而枯燥,但也是充实而难忘的。我每天重复着图书馆、食堂和寝室的三点一线。由于报考的是古典文学专业,我不得不每天在7点钟之前起床,背一小时的唐诗宋词,补回前三年所落下的课;上午学英语,下午学专业课,晚上复习政治。在同学们都忙于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我过着一种单纯而平静的生活,整整半年时间。”
这种生活对“考研漂族”来说纯属正常:每天吃的是方便面,睡觉的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用张飞的话来说:“看书看得自己要窒息,生活单调枯燥得想发疯。”
来自东北、已有过三次考研经历的高强为考研把头发都搞秃了,依然是名落孙三,却仍不放弃。刚刚三十岁的人由于没有头发怎么看都像四十出头了。看到记者的怀疑目光,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没有办法呀,单位不景气,又没有其他的本事,只有再来读书。我现在是在借钱考研。但愿这次我能考上。”
毕业于陕西某重点大学的一位袁姓学生告诉记者,毕业后他就没找工作,来到了北京,一直在复习,准备考研,争取以后留在北京。他十分决然地说:“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要将考研进行到底。”
相关链接:考研热是喜是忧?
某高校研究生院有关人士:目前,在许多研究生身上弥漫着浮躁的学风,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很多研究生连一篇毕业论文都不愿意或者不能独立完成,而是去抄、去买,他们所获得的硕士文凭,有多少真实成分在里呢?
某市教育局高教处: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本科“文凭热”还更多地代表着对知识和人才的肯定,近年来“考研热”的背后则有着更多值得思考的内蕴。对于社会上许多应用型岗位来说,本科生足以胜任,但是现在本科生满街走。考研热的背后,是大众化教育的喜还是忧?
某机关主管人事工作的章女士:社会上不少官员、企业家出点小钱进个培训班,找个秘书写篇毕业论文,就轻轻松松混上了一张研究生文凭。当文凭成为跳板时,它的含金量还有多少呢?文凭又怎么会不越炒越热呢?现在的用人市场上是研究生吃香,再过几年,假如满大街都是研究生,会不会又出现考博热?
北京某中学校长:很多人考研并非因为他热爱科研或喜欢学习,而是为了能在求职中多一些胜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无形中使高校学制延长了,而与教育应缩短学制的初衷相违。并且,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很难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由此产生的所谓人才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一定尽如人意的。
教育界人士:当我们在中学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大学教育却正在悄悄地向应试教育靠拢。
一位“考研专业户”:现在的考研就是叫人读死书,今年背的明年就忘了,真没办法!考的和用的完全是两个系统,如果没考上就等于白学。英语、数学这些基础课很多都是看你的死记功夫。我们整天埋头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可一碰上老外连话都不会说。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