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业学院近年一直在筹划改名。同省有的过去名气远不如它的学校,现在都已经有了远比它响亮的名字。譬如,山东农机化学院先改为山东工程学院,最近又改叫山东理工大学,越来越“牛”。
按说,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山轻是最不应该为名所累的。山东是轻工业大省,其规模是全国的三分之一,作为全省惟一一所轻工专业高等院校,它本应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它还是无法顶住世俗偏见的重压——不论在招生还是就业的市场竞争中,“轻工业学院”这个校名都是它的软肋。
高校真正的专业优势不被考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认可,这对于在“一般院校”中占比重最大的地方行业高校来说,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去年5月,华南农业大学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更名为“广东大学”或“华南大学”。其对外公开的理由是:由于校名中的“农业”二字,该校从招生、学生就业到引进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都遇到不少麻烦,学科结构调整也因此受到不少限制。据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遍及农、工、理、经济、管理、法学等7个大类,现有32个本科专业中只有10个“农”字号专业,农学类在校生也只占学生总数的35%。
但这一动议立即受到了他们的老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的质疑。他不认为“农业”是学校的一个包袱。
卢院士说,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不重视农业、对从事农业工作的人看不起的心理,但即使这样,“农业”这顶帽子也不是随便能摘的。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它始终不曾把“农工”二字去掉。
这也是一面理。有位急切盼望改名的农业院校负责人争辩说,美国农科最擅长的康奈尔大学,也并没有坚持叫“康奈尔农大”呀!
有时候,名字就是一切。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北京钢铁学院,但现在,连该校的网站上都不再提起它过去的名字。
有时候,名字纯粹只是个名字,甚至改了还不如不改。
过去,全国各地有将近10所地质类院校,如今,全国挂着“地质”牌子的学校已只剩下中国地质大学一家。其他的院校或是改名,或是被兼并。河北地质学院改得最“俏”,摇身一变改叫河北经济学院。没想到,大家都不姓“地”了,地质专业的学生又成了抢手货。近几年,一些科研院所争着要高水平的地质专业毕业生,结果却很难要得到。
如果对某一所高校来说,改名确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规避世俗偏见的方式,则国家有关部门完全没有必要再人为地设置一些门槛进行阻拦,相应的审批手续应该彻底简化,甚至改为备案制——让大家自己给自己糊帽子——也未尝不可。不用担心谁会把帽子糊得太大。在那些学校自由命名的国家,也并没有冒出什么“法国大学”、“德国大学”或“英国大学”。
国内已有的一些把名字改大的学校,也并没有造成公众的实质性误认。武汉师范学院改叫湖北大学了,不会有谁觉得它比武汉大学还强;江苏工学院改叫江苏大学了,也没人认为它比南京大学还大。改就改吧。
但无论改与不改,最终决定学校前途的还是其专业特长。特色就是竞争力。对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一般院校”来说,特色甚至是其生存之本。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我们的榜样。该校坚持“学科不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至今才只有6个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在一起不过2000来人。但近80年来,该校先后有27名校友或教授获得了28次诺贝尔奖,40人获得国家科学奖章,9人获国家技术奖章。现任教授中有63名国家科学院院士,29名国家工程院院士,75名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科学家赵忠尧、钱学森、胡宁、郭永怀、孟昭英、谈家祯、郑哲敏等都是加州理工毕业生。谁敢小瞧这样一所“地方专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