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列为必须抓好的关系全局的八个方面任务之首,并强调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论断,充分显示出党中央高瞻远瞩和深刻把握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能力。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办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努力把高校办成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乃是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必然要求。综观人类文明史,无疑是知识不断生产、更替和使用的历史。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历经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在新时代,经济的繁荣已不再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与信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项要素。首先,知识把劳动者从单纯的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和体力相比,劳动者的智力将占主导地位,脑力劳动者将构成劳动者的主体。劳动者的培训不再是单纯的应用性技能培训,而是全面的知识性教育,强调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将成为一种知识性劳动。其次,知识使得劳动资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更为先进,并且人类将从知识和科技进步中不断获得更新、更先进的劳动资料。第三,知识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知识不仅使低品位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自然资源利用率空前提高,而且新的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使得原料不再是劳动对象的主要内容,而知识和信息本身也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资源。第四,知识在不断改变着经济结构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范畴将出现新的拓展,知识成为资本或称知识资本构成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价值的生产与增殖将主要表现为复杂劳动,价值量不仅仅表现为劳动时间的凝结。与此同时,按知识要素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分配方式变革重点。另外,高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将不断开拓出超人意料的新兴市场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人们的消费资料概念的外延得到新的拓展,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将出现新的变化,一种“以人为本”、“以质为目标”的消费理念将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步确立。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而作为知识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教育必然成为全社会的智力之源、发展之基,教育必然被推上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高等教育在教育中居于最高层次,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地方,而且必将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在过去时代,高等教育曾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也必然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高校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催生新的经济理论,同时也在酝酿着各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不难预测,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如果要进行重新洗牌,必然以知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为最重筹码。在新时代,打赢一场事关全局和本国地位的科技大决战,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战略目标。谁拥有先进、发达的高等教育,谁就会在战略上取得主动。从当前来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仍处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二元经济状态,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在教育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知识的转化关键在于创新,而中国目前的科技体制对创新的鼓励不足,等等。但是,中国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技术跨越的机遇。科学没有国界,技术可以交流,特别是在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愈益实现网络化的条件下,中国有可能分享世界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成果,在许多方面,可以不必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毋庸置疑,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其最重要前提是知识化,而知识化的基础尽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首当其冲,任重道远。因此,高等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国家民族富强作出更大贡献,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一,要肩负起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形态,拥有知识、信息、智力、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元素,产品竞争、技术竞争、知识竞争,归根到底都将化为教育及其培养出的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挖掘人才培养的潜力,适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发展知识经济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要肩负起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使命。高等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教师既担负着教学任务,又担负着科研任务。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也是其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校产生的,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等学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有60万教科人员,其中有数百名两院的院士,有数十万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都是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结晶。但因种种原因,高校科研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要主动地担负为国家发展科学的重任,广大教科人员要主动地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要把科技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还可以从孵化高科技企业入手,经过努力,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胚胎实体,最终将他们推向社会,使其发展壮大,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要肩负起创造、吸收、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教育从来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在文化的传承、选择、变迁与创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巨大的智力与信息资源,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应该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高等学校要努力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创新的示范区与辐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