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评选的200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于1月20日揭晓。入选今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项目是:
一、原始被子植物新类群——“古果科”的建立。吉林大学继1998年在我国辽西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后,2002年又新发现了“辽宁古果”完整的生殖器官及“中华古果”完整植株,从而建立了迄今最早被子植物的一个新的基本类群——古果科。此成果对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连续碳纳米管长线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基于对碳纳米管阵列生长机理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大规模生长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的方法,可以用来制备连续的碳纳米管线。这种方法在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在宏观尺度下应用碳纳米管的优异性质”成为可能。
三、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技术。石油大学针对我国油气储层地震方法在复杂勘探区油气勘探、复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裂缝油气藏勘探中所面临的艰巨复杂任务展开研究。成果已为油田带来经济效益11.5亿元,为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西气东输和能源战略储备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我国铜矿生物提取专属菌种选育及提铜产业化应用。原生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是世界上久未解决的难题,关键和困难在于没有专属性及耐高温的菌种。中南大学通过研究,发明了用磁性物质能源选育菌种等新方法,首次选育出对原生硫化铜矿专属性作用强的耐高温浸矿菌种。选育出的菌种浸出原生硫化铜矿,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并且质量优于国外产品。
五、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p16对人类细胞衰老起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p16基因的一个新调控元件和一个新转录因子,为预防老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利用DNA微阵列芯片研究拟南芥光调控发育过程。北京大学首次利用DNA微阵列芯片,在基因组水平上对三种光受体介导的远红光、红光、蓝光的光形态建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了光是通过调节代谢和调控途径来控制拟南芥的发育这一重要结论,有力支持了COP1是光形态建成蛋白的假说。
七、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结合青藏铁路工程,首次开发了有压吸附、高原低气压直接解吸的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并成功应用于高海拔地区制氧系统。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隧道掌子面弥散供氧和氧吧车供氧新方法,保障了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研制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制氧站,填补了世界上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
八、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山大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鼻咽癌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机制。项目首次对大样本量鼻咽癌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染色体变异分析,在国内外构建了第一块鼻咽癌组织芯片,首次开展了基于鼻咽癌高发家系的符合分离分析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
九、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系统。由海军工程大学研制成功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开辟了交直流同时发供电的新途径,为国际首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后,将使我国船舶、飞机、移动通讯、石油钻井平台等独立系统的发供电方式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研究。由东华大学研究的这一项目打破传统研制和设计模式,直接筛选、采用高性能长丝纤维,研究在低损伤和变张力下的成纱与成布加工,实现了三种结构基布的成型,在基布设计、涂层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