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广东高校参照就业率 淘汰冷门专业引争议
2003-04-15    林洁

字体大小:

    今年,广东省将首次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运行管理机制,把就业率作为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郑德涛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三个适度挂钩”机制是指: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将作为高校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等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是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三是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管理机制的主要压力是给高校,让他们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促进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迫使学校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检验各种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的胃口。”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国华表示,教育厅在两年前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在此期间也参考了外省的一些做法。目前,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教育厅目的很明确,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结合,反映市场的需求。

    朱国华同时强调:“至于一些基础学科很难挂钩,也很难界定,还存在特例,所以我们才提‘适度挂钩’。”

    由于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所以,此管理机制将推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多方讨论。有的认为应该用有限的资源培养急需人才,有的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应该急功近利。

    暨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恬表示,“学生上学付出了相当的成本,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不公平的;国家将纳税人的钱投入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对大众也不负责任。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应当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用就业率来衡量专业是否应当设置,这种做法太绝对了。”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敏强教授对此举持不同观点。“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不可能高,但如果把这些专业淘汰了,那就把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也给淘汰了。”他认为,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

    张敏强教授表示,办教育并不是办企业,大学并不是运作公司,不能完全因为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学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如果完全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其实就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固然要为经济这个中心服务,但高等教育自身也有其发展规律。考虑到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专业是绝不能随市场一时好恶而随意设置或者淘汰的。况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高层文化的需求不断变化,一些人文基础学科专业很有可能在数年后成为紧俏专业。因此,一定要防止这些专业的人才出现断层。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他们也从来没有以就业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标准和专业需求,而是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跟踪统计来衡量。更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引导、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就业,然后适当调整这些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手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华中科大新规:男生随意进女寝无缘奖学金
· 中国海洋大学首届国防生与海军签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6年办学的启示
· 上海检查学校医务室 竟发现35年前失效药品
· 北师大与百年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 吃大学的骗子有多少
· 北师大百年华诞之际实施战略性重大转型
· 北京:高校大排档不能再承包
· 杨正午提出党政干部都要做高校思政工作
· 地方高校学生收费应否因“地”而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