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省将首次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运行管理机制,把就业率作为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郑德涛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三个适度挂钩”机制是指: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将作为高校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等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是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三是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管理机制的主要压力是给高校,让他们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促进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迫使学校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检验各种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的胃口。”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国华表示,教育厅在两年前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在此期间也参考了外省的一些做法。目前,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教育厅目的很明确,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结合,反映市场的需求。
朱国华同时强调:“至于一些基础学科很难挂钩,也很难界定,还存在特例,所以我们才提‘适度挂钩’。”
由于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所以,此管理机制将推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多方讨论。有的认为应该用有限的资源培养急需人才,有的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应该急功近利。
暨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恬表示,“学生上学付出了相当的成本,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不公平的;国家将纳税人的钱投入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对大众也不负责任。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应当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用就业率来衡量专业是否应当设置,这种做法太绝对了。”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敏强教授对此举持不同观点。“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不可能高,但如果把这些专业淘汰了,那就把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也给淘汰了。”他认为,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
张敏强教授表示,办教育并不是办企业,大学并不是运作公司,不能完全因为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学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如果完全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其实就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固然要为经济这个中心服务,但高等教育自身也有其发展规律。考虑到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专业是绝不能随市场一时好恶而随意设置或者淘汰的。况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高层文化的需求不断变化,一些人文基础学科专业很有可能在数年后成为紧俏专业。因此,一定要防止这些专业的人才出现断层。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他们也从来没有以就业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标准和专业需求,而是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跟踪统计来衡量。更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引导、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就业,然后适当调整这些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