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团组织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贫困生和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心理咨询员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来自全国学校教育一线的咨询员们发现,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自卑、不善交流、心理负担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比较普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几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贫困生,买饭的时候,从来不看菜谱,前面的学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因为“怕没有要好菜,惹人笑话”;
一个贫困生,毕业后到一家银行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卷走了几十万元的公款,把自己的前程给毁了。有同学惋惜地说,可能他是没见过这么多钱。
作家何建明写了一本书名叫《落泪是金》,反映贫困生的问题。出版后,一些贫困生找他打官司。何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希望大家知道他们,又害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底”,而看轻他们。
有调查显示,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特困生占5%到7%,在一些西部省区,这一比例更高。有关专家呼吁,应关注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
作家何建明认为,大多数贫困生不愿意把他们自己的事说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到了大学、到了大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反差之大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北京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教授说:“对贫困生来说,他们刚到学校的时候,常发现城市同学说的一些话题他们插不上嘴,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因而自卑。环境坐标发生了变化,但他又不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发生变化,这时心里就会有矛盾。”
“但如果总是不能接纳现实,老是逃避交流,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交流和沟通有时是需要勇气的。”北京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教授,本人就是从农村来的“苦孩子”。他说,贫困不是负担,更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蔺桂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贫困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接纳自我的独特性。既接纳短处,也接纳长处。其次,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第三,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有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不苛求完美,也不要抱怨身世。最后,要勇于尝试,加强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