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村官’,是2008年上海‘三支一扶’的工作重点。”上海市“三支一扶”办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获悉,今年“三支一扶”工作有三个变化:一是从当初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2007年加大吸纳力度,逐渐转化为今年“三支一扶”正式被纳入培养基层党政后备干部的范畴;二是岗位分布的调整,今年向社会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的567个岗位中,有359名村支书(主任)助理,占全部岗位数的63.3%。两年内,本市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有望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是“三支一扶”大学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后续政策导向有所变化,核心是鼓励大学生留在基层,此外,享受区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公务员优先招录、优先办理上海市户籍和《上海市居住证》、报考研究生等优惠政策。
据调查,很多学生表示有意愿扎根基层。在2006年首批220位支扶大学生择业意向中,有181人愿留在基层工作,占82%。其中,愿留在现支扶单位的有95人;愿留在支扶乡镇的有26人;愿留在本区县其他单位的21人;愿意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有39人。
其实,选拔大学生“村官”在上海早已不是新闻。1999年奉贤县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开招聘了80名有志于农村工作、高中学历以上的有志青年到村任职,受到百姓普遍欢迎。
“培养‘村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逐步使大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增强处理农村基层复杂工作的能力;通过有组织的新老支扶大学生的互动和经验传授,使新一批大学生成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将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纳入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鼓励他们调研,将自己的农村工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培养干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市“三支一扶”办相关负责人说。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这也是政府引导大学生多元就业的一种方法,同时解决农村地区缺乏人才的问题;而学生需做科学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倘若只看重政策的优惠,这样的村官做不好,当地政府也要把大学生看作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注重长期的培养、开发和管理,才能形成整体规划,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工程顺利进行。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