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回到老家河南,吉林大学三年级学生小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焦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焦煤集团”)解除定向就业协议。“这实在是情非得已,没办法。”小李苦恼地说。
相关推荐:定向生被定向单位拒收 状告单位学校被驳回
定向单位让定向生写下保证书:毕业时不一定接收
2006年,小李以604分的高考成绩进入吉大。与大多数普通考生不同,小李是以“焦煤集团定向生”身份被吉大录取的,这意味着他毕业后须回定向单位——焦煤集团就业。
“在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定向生可以免去找工作的麻烦。焦煤集团是河南省骨干企业,我认为还可以,填报志愿时就报了该集团定向生。何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定向生还可以降20分录取。”小李说。
小李并不是焦煤集团职工子弟,家里没有人在该集团工作。据小李介绍,河南省招办公布了所有定向生招生计划,全省考生都可自愿报考。
接到吉大录取通知书那天,小李欢天喜地。通知书中还附有一张《定向就业协议书》,要求其入学前先到焦煤集团签好这张协议。几天后,小李兴冲冲赶赴焦煤集团,但让他纳闷的是,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过程中,该集团人事处要求他再立一份“保证书”。
“保证书的大意是,等我毕业时,焦煤集团不一定接收我们。”小李颇为困惑,“既然不一定接收,为什么还要定向培养?”
进入吉大后,小李在老乡会上了解到,校内大概有近百名河南籍学生都是当年焦煤集团的定向生,而且入校前均被要求写下“保证书”。
“从始至终,倒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向我们收取过额外费用,我们都是正常缴费,和其他学生一样。但是,听学长们介绍,如果我们毕业时不回定向单位就业,就需要向吉林省教育部门缴4000元教育补偿费。”小李说。
“要是解除定向协议,得缴4000元教育补偿费;不解除的话,我们又不可以找其他工作,如考公务员,考研等等。而且吉林大学所有河南籍定向生都面临这个问题。”小李很是不解,“定向单位不接收,那是定向单位的问题,凭什么让我们交补偿费?”
小李的苦恼与困惑,在其他个别定向生中也存在,一名女生说:“定向单位不一定接收,招生时为什么招这么多人?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给吉林省教育厅捐教育培养费吗?”
吉大焦作定向生由来已久,教育补偿费今年取消
在吉林大学,河南籍定向生并非只有小李这一批。该校2009年招生计划显示,今年该校计划在河南省录取本科生590人,其中包括定向生80人,约占13%,全部属于焦煤集团定向生。
“以前,除河南外,我校在其他两三个地区也招收过定向生。后来,国家规范定向招生,我们陆续取消了与各地各单位的定向培养合作,目前只剩下焦煤集团这一家。”吉大招办副主任刘兵介绍,今年该校本科总计划招收人数9900人,定向生占比不超过1%。
追根溯源,吉大与焦作方面的合作,实际上始于1996年。“当年,吉大正在建设新校区,焦作市政府一次性投入约七八百万元支持该校办学,按照双方签订的联合办学协议,吉大每年需为焦作培养约80名人才”。焦作市政府与吉大联合办学办公室主任马明琴说。
据了解,双方合作之初,由焦作市人事局负责接收定向生就业,后转为市人才中心接收。2005年左右,国家整顿定向招生,不允许政府出面签订定向协议。在这种情况下,焦作市政府找到了当地第一大企业——焦煤集团,从此该集团便成为定向单位。
据吉大招生办介绍,此后,每年由焦煤集团提出专业需求,吉大根据学校条件确定定向生招生专业,报教育部审批。招生范围为河南全省,吉大在河南省重点本科控制线以上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被录取的定向新生,需与焦煤集团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学校以此为依据予以注册和派遣。学生入学后一切待遇、收费与非定向学生完全相同。毕业后,学校依据教育部对定向生的就业精神,定向派遣毕业生,由焦煤集团根据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组织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做好定向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2005年,焦煤集团第一次作为定向单位,与定向生签了《定向就业协议书》,考虑到企业用人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而让学生同时写下了保证书。如果学生4年后毕业时,焦煤集团无力接收,学生还可解除定向关系,自主择业,或者考研深造等。”马明琴解释。
记者从吉大了解到,以前,如果定向生与定向单位解除定向协议,本科毕业时须向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缴纳4000元的教育补偿费,学校在收到学生的缴费票据后,才能予以就业派遣。不过,这项收费今年已经取消。
“按照国家政策,定向生原则上须回定向地区、定向单位就业,如果因学生个人原因毁约,等于其享受了国家对定向生降分录取的照顾政策,却未履行义务,因而要缴纳教育补偿费,此项收费有物价、财政部门的许可。”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向记者证实,今年,此项收费确已正式取消,因为“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政府正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