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采访过的毕业生中,有两个人经常让笔者同时想起。他们当初都因为专业问题而使学业陷入困境,然而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使他们如今的求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误选专业,空负才情
他已经在和平国际会展中心的招聘会现场转了很久,汹涌的求职人潮使得步履艰难,视线掠过那些花花绿绿的招聘海报,始终没有可以停留的空间。
这一天是3月16日,“天山折梅手”一早从学校出发赶到市区,耗了几个小时终于投出了第一份简历,岗位的不理想使得这一投并没多少可以自我安慰的意味。
如同其网名,他的打扮让人一眼就冒出“文艺青年”这个词来,一头橘色的卷发,一副红色镜片的无框眼镜,浑身散发着个性――他热爱文学,会写古诗词,经常在校报副刊发表文章,个人博客访问量达到8万多,在新浪连载了1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拥有不少“粉丝”,“天山折梅手”的名号已在圈内为人所知。
让我们意外的是,他并非就读于中文系,而是杭城某高校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4年前,高考成绩不甚理想的他幸运地被这所大学录取。
专业课程在进入大二后开始增多,“天山折梅手”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对这个专业根本没有兴趣,别的同学可以花一整天时间编写程序制作软件,他在电脑前坐了片刻就觉得头大。错过了大一转专业的机会,为时已晚。
学习没有动力,未来没有规划,连玩电脑游戏都失去了兴趣。只有在码字的时候,他才会文思泉涌激情焕发,感受到快乐与充实。
大四了,学业一般的“天山折梅手”考研失败,看着同学们忙着找工作,他开始着急,不得不上网查找招聘信息,不断网投简历,但从没接到面试通知。
他坚持不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大学里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肚子里根本没货,又何必去滥竽充数。”同学们大多找软件开发的工作,这是个技术活,需要真才实学,他只能考虑对专业要求不太高的工作,这样可以重新学习、从头开始。
空有满腹才情,不料求职路上如此落魄。当笔者问及今后的打算时,他的神情有些悲凉:“还是再找找看吧,能找到工作最好,实在找不到就去开网店。”镜片后,他的眼神一片茫然。
重定目标,柳暗花明
当“天山折梅手”为人生第一份工作烦恼时,在2000公里外的哈尔滨,陆毅欣已经准备回杭州上班,他顺利通过了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的面试,公司第一年的年薪就接近10万。
陆毅欣是台州人,4年前考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当时取得的高分让他足以在这所大学任选专业。和大多数考生一样,他为了将来好找工作,选择了最为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
“后来发现我很不喜欢这个专业,学得很没劲。”陆毅欣是数学尖子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这个偏文科专业使他没法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一次偶然,陆毅欣去本校计算机学院听了一堂课。就是这堂课让他眼前豁然开朗,那些繁杂的程序在他看来如此有趣,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IT而生。
陆毅欣从此明白了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成了计算机学院的旁听生,同时报名参加校外机构的培训,以满分的成绩结束了课程。学习虽然辛苦,但他觉得很充实。
到了大三,掌握大量知识和技能的陆毅欣开始边学习边寻找兼职,为一些公司建立网站、维护系统,或制作一些软件,学校的网站也由他负责管理和维护。
在他的简历中,最让人惊讶的不是他本专业的优异成绩,而是在计算机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这几乎不可想象。
临近毕业找工作,陆毅欣把目标瞄准了阿里巴巴,并最终如愿以偿,实力帮助他敲开了支付宝的大门。“其实他们在面试的时候,没有问很刁难的问题,主要还是看求职者是不是真的具备实力。”
遥望故乡江南,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钱塘江畔,他看到了希望。
>>评论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初见“天山折梅手”是三年前,至今记得他神采飞扬的模样,没想到现在成为我笔下一个案例,不禁心头沉重。
包括笔者在内,绝大部分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非常茫然,甚至盲目。就像陆毅欣当初一样,哪些专业热门、有助于解决就业就填报,性格、兴趣等全都抛之脑后。考生如此,家长如此,甚至老师也如此。
上大学与谋取好工作划上了等号,究竟是对还是错?
从实际来看,这一观点在相当长时期内能得到普遍认同,一份现实的好工作远比美好的理想重要得多。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就此抛弃理想?我们又为什么上大学?
说到底,是要探讨教育的本质。《礼记》有云:教者,民之寒暑也。笔者以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更不能把学生赚钱当官当作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教育应顺应每个人的自然天性,满足被教育者的基本兴趣爱好,提升其综合素质,并使其具备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导向。
一个受教育者倘若内心充盈快乐,于己追求真善美,于人有所助,于社会亦为有用,这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显然,目前的大学更看重就业率。就学生而言,他的天性恐怕在儿时就已被扼杀。这并非单纯大学和学生之过,因为有太多的就业压力、体制因素。
我们要倡导还原“教育”本身,正因为难以实现才显其意义所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绝不是大学一家之事,只有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备、教育理念的落实、社会心态的沉淀,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王雯)
相关链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