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葛剑雄表示,这有历史的原因,如老一代学者往往只注意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学术规范方面要求不严;年轻一代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加上国家急于求成,学术界青黄不接,造成好大喜功、浮夸不实的学风;研究生数量大增,但导师本身不懂学术规范,更不可能言传身教,以至于研究生到学位论文通过时还不知学术规范为何物。“但汪晖论文的背景我完全不了解,不能肯定他的情况是否如此。”
相关阅读:清华教授被指抄袭续 多名专家称抄袭说难成立
日前,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和《南方周末》上发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一文,质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198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原名应为《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以下简称《反抗绝望》)不仅文理不通,还存在多处剽窃问题。
该文随即引发学术界热议,钱理群、孙郁等鲁迅研究专家认为,汪晖的确存在引文不规范问题,但不应算剽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引文只是技术细节,这件事更多的是学术伦理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反抗绝望》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严家炎3月28日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王彬彬对汪晖的批评有一定根据,但也有些夸张。“如果是完全没有注明出处、前后也没有说明交待就用了一段跟别人几乎不差几个字的文字,对汪晖这个地方的批评是可以的。关于这种问题,我觉得只能由汪晖自己来回答。”
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多次与汪晖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美国费城参加亚洲年会,无法查阅书和相关资料。但他表示,愿意在回京后与中国青年报记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和讨论,回应这些问题。
学术失范还是剽窃?
《反抗绝望》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被认为奠定了汪晖的学术基础,王彬彬称之为汪晖的“第一桶金”,该书经常出现在中文系研究生的论文参考书目中。
据汪晖在《反抗绝望》第二版序中记载,该书写于1986年~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博士论文通过答辩,随即交给出版社出版。1990年,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该书繁体字版。次年,该书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该书的增订版。
更多链接:学术腐败报道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