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观点PK:大学课堂知识要精深还是要广博?
2010-05-12    羊城晚报

字体大小:

  

大学课堂知识要精深还是要广博?广东高校师生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相关领域的探索、举措层出不穷,显示出当今高等教育对侧重专门教育、忽略基本素养和广博视野的弊端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趋向。同时,社会用人单位亦希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驾齐驱。由此,知识的深度和宽度的重要性难分轩轾。

  最近记者在广东各高校采访中了解到,师生对此问题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少师生都感到随着课堂知识越来越广泛,深度被“冷落”了,他们希望能增加课堂知识深度,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本科阶段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或专业类考试如司法考试等,均更侧重知识的全面性,而非知识的深度。

  观点PK之 深派

  “深”

  术业专攻,才有“核心竞争力”

  毕业了,发现什么都没学到

  洁华是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大三的学生,朋友们总会称其是“一个懂挺多东西的人”,但是她却有点心虚,因为她发现每次聊天的话题一旦深入便戛然而止。同时她还是学校校报的编辑,每当为师弟师妹修改稿子,她总会利用新闻写作课上学到的理论为师弟师妹讲解,但尴尬的是一旦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她便难以更详尽地解释了。

  不少大学生也有同感,上了那么多课,但是真正能深入探讨的寥寥无几。他们认为,知识的宽度很重要,但是必须建立在专业有所专攻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独特的资本,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更高的位置,对理工科学生更是如此”。在今年中大某学院的研究生面试中,一些学生也感慨,四年感觉上了很多课,但是并没留下什么深刻的东西,甚至连一两本经典的书籍都没有认真研读,到头来感觉自己还是比较肤浅。

  记者在高校采访中发现,相比十年前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知识面普遍拓宽,可是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却难以企及。一名学生表示:“我听老师说,以前他们没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但专业课学得很深,而现在颇有顾此失彼的意味”。谈及“后喻文化”,大学生很“谦虚”:“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很多,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老一辈的知识更有厚重感。”

  课程浅,自学只能“孤军作战”

  记者在暨南大学的图书馆外遇到了大二的小肖,他告诉记者,他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原因正是因为课堂知识太宽泛,只能通过自学来寻求深入学习。在他看来,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课堂上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可是讲的是较为浅显的知识,而老师却鼓励学生课下摸索钻研,理科学生还能在实验室获得导师指导,但是文科生在图书馆就只能“孤军作战”了,有了理解上的偏误都不知道。

  中大通识教育总监甘阳曾对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批评到,不是课程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许多课程没有必要,浅显的概论让人枯燥,讲几部思想史不如讲半部论语;课堂上教给学生最经典的东西就够了,培养出来兴趣后,学生会主动去阅读外延知识。有了更深的再去读浅显的,自然也容易些。况且,现在大学生获取浅显知识的渠道很多,尤其是网络,让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小肖说,每天上Q时弹出的新闻界面信息量已经很大,时政、财经、娱乐等一应俱全,“连网址都不用输入,方便快捷”,而“百度一下”也几乎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便捷多元的信息渠道让他们的知识面不容低估,但大多蜻蜓点水仅限于“知道”的层面。小肖笑言:“当‘科学家’可比当‘百度高手’难得多,我们可以自学成‘百度高手’,但我们难以自学成为‘科学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通识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当通识教育遇到“双一流”和工科“专业化”
· 川大校长: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 电子科技大学:实现通识教育1.0向3.0飞跃
·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
· 专家: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 调查称中国急需加强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教师培养
·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