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组成的自主招生“五校联考”今年扩容,在增加了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形成新的“华约”;以北京大学领衔的7所高校,一周前宣布联合组织自主招生考试,与“华约”相抗衡的“北约”随之形成,并迅速扩容到13所高校;而同济大学领衔的8所工科院校,近日也自成“同盟”,号称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今年,教育部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尚未出台,全国拥有5%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80所高校中,已经出现了三大招考联盟。
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从各自为政进入“三足鼎立”阶段,降低考生成本、使考生免受疲于奔命之苦、增加考生的选择权,这是各结盟高校的“广告语”。但是随着招考联盟的不断扩容,考试方案的尘埃落定,人们发现,高校的“集团化作战与其说是给考生带来了更多选择权,不如说是给高校抱团抢人带来了更多便利,而且在抱团的情况下,消解了最先设立自主招生是为了满足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招生每年的变革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令人深思。甚至有人提出,是时候通过高考改革终结自主招生的乱象了。
首次错开考试时间
参加一次考试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如不少联盟内高校所宣称的,这是“联考给考生带来的最大便利”。由于“北约”和“华约”明年的联考时间将错开一天,众多考生和家长悬着的心“落地”了。毕竟,根据往年的惯例,清华和北大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都安排在同一天,报考这两所学校的考生每年都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
明年两大联考不“撞车”,对于前5%的考生来说,选择机会确实大大增加。这些考生可以参加不止一次的联考,并且凭借两次或者三次的考试成绩申请最多9所高校。
但也有学者称,就这些高校来说,自主招生考试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改变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弊端,而当原先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扩大到几所、十几所、甚至几十所高校的范围,越来越多的高校捆绑在一张试卷上时,大学的自主权和特色还能有多少体现,已经令人置疑。
此外,不少高校多次向教育部申请希望能够用自主招生考试取代高考,认为高考不能体现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招生的特色需求。对于高校的这一请求,学界的批评和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目前的联考已经相当于一次小高考,如此‘扩大’考生选择权的自主招生,还不如恢复高考的一考定终身,那样毕竟可以通过一次高考填报几十所大学,考生的选择权更大,也不用疲于应付各种联盟的‘为难’。”
推荐专题:高校自主招生联考 结盟+P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