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南京大学某系:毕业生有5年"保修期" 随时可回炉
2011-04-18    新华日报

字体大小: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日前在网上承诺:该系毕业生毕业后5年内可申请返校进修相关课程。这则消息,连同该系不久前“以微博粉丝量论学生成绩”、加“V”认证优秀毕业生等举措,在微博上引起持续关注。

  “返校进修”的具体内涵是,自今年起推出4+X模式,该系学生本科四年毕业后的五年内,任一年都可申请返校参加相关课程的进修学习。

  该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出这项承诺的初衷,是因为新的媒介融合生态给高校传媒教育带来挑战与压力,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需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有5年的“保修期”,随时可以“回炉锻造”,这在我省高校是头一遭。有人表示:“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缺漏,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也有不少粉丝在微博上留言质疑:“若授课内容不变,回去有何用?”还有人调侃:“这属于质量有问题召回的范畴吗?”更有人关心:“学校有这个精力应付返修生吗?” 

  “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完全不可能了。综合考虑学校管理和知识更新的状况,5年似乎是一个合适的年限。”杨溟如此阐释。至于人才的“质量召回”,他认为:“自省、反思与不断学习是一种对自己的召回。学校的教育的确是不完善的,不管理论还是实践,而返校进修也是作某种程度的弥补。”

  其实,高校的系科设置大都面临着“前瞻性眼光”和“现实技能培训”的双重考验。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告诉记者,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让负责新传媒系课程设置的他常怀一种焦灼感,他将之称为“师生可能共同面临的‘知识钝化’”。为了让老师与业界动态紧密结合,他们将每年选派3—5位老师去密苏里大学进修半年,还派人去大型综艺节目、广告公司、互联网行业,学习策划包装、营销模式,让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随时处于“保鲜期”。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返校进修”这一伴随式教学模式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知识折旧”带来的“本领恐慌”?杨溟坦陈,毕业生经过职场的几年打磨,会深切意识到“充电”的必要。

  不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吕立志,对返校进修的“4+X模式”表示不赞成:当今知识太多,更新也快,“X阶段”到底能返修到何种程度?5年以后呢?

  而在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张婷姝看来,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而高校扩展教育服务的周期和范围,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毕业生“返校进修”这种意识和举措,值得借鉴。(记者 杨波)


  推荐专题2011高考大纲名师解读
  推荐专题各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报道
  系列专题不一样的清华:清华为什么出产歌手?
  推荐阅读南京大学40人赴台办"大学周" 为大陆高校首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当选为中国侨联副主席
· 世界一流!C9大学,“新标杆”揭牌!
·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任南通大学副校长
· 9月启用!C9新校区,来了
· 南京大学国家安全发展研究院揭牌
· 谈哲敏同志任南京大学校长
· 南京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迎来新校长
· 副部长级!南京大学,迎院士校长!
·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代表: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9大平台、22个项目密集落地!南京大学新校区,今年正式启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