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星是吉林大学机械学院2010级的一名“90后”大学生。作为班干部,他和同班的30多名同学近期启动并实施了一个“宏伟”的计划: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定期帮助长春市一些农民工的孩子补习功课,还准备将这个活动“接力棒”传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
事实上,李若星只是众多热衷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中国“9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上个月,为庆祝世界读书日,在吉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由部分“90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牵手你我,书香满溢农民工子女阅读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辅导班”正式启动。
据该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这个公益辅导班将为农民工子女长期提供免费课外学习辅导,帮助农民工子女提高学习成绩、享受阅读乐趣,让他们可以更加健康快乐成长,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在“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在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为这个群体在志愿服务中承担起社会责任搭建更好的平台。
吉林大学近日决定自2010级本科生开始,正式将“志愿服务”纳入本科生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学分。与此同时,今后新入学本科生将同时注册成为“吉林大学阳光志愿者”。
记者了解到,在吉林大学出台此项政策之前,山东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已经出台了类似的规定,为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学分加分的政策依据。和吉林大学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也正在考虑把志愿服务或者是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
据介绍,吉林大学出台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制这项举措,目的就是要让“90后”志愿服务更好地开展下去,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自我聪明才智奉献社会。同时,为那些热衷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90后”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如今中国每所高校几乎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一些志愿者组织甚至是跨院系、跨校区和跨学校的,这些组织的成员主要变成“90后”大学生,他们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分为环境保护、青少年关爱、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等类别。
吉林大学校团委书记周春国说,“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些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要进行层层选拔和限制参加名额,这种新情况也是众多高校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90后’大学生正在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非常必要,而从‘90后’热衷的公益事业着手进行引导可能会比较有效,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逐渐了解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途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委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韩喜平教授说。(张建)
推荐阅读: 教育部公布具招生资格高校名单 南科大未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