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数据背后:持续火热后,中国MBA教育怎么了
2015-04-16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新一轮MBA招生面试刚刚落幕,一些信号引人注意。

  近年来,扩招后的MBA招考持续火热。从1991年具有MBA招生资格的9所院校,到十年后的增至62所,MBA教育早已走上蓬勃发展之路。如今,MBA扩招幅度已然赶超考生增速,录取人数达到2013年的4.5万人,招生规模是23年前的近479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MBA报考人数稳定在10万人的水平,增速开始放缓。而已经形成的学校急于扩张、忽视质量、学生越来越年轻、缺乏实战基础等重重危机,让我国的MBA教育前路未卜。

  在此,我们依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关于MBA教育的调查报告,一起直面目前我国MBA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图一:北京大学2012年—2014年MBA联考报考情况

图二:复旦大学2012年—2014年MBA联考报考情况

图三: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2014年MBA联考录取情况

图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2年—2014年MBA联考录取情况

图五:MBA入学前年龄分布情况

图六:MBA入学前工作年限情况

图七:浙江财经大学MBA学员入学前职位构成分布

图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MBA学员背景职位构成分布

图九:新华都商学院2014级MBA学员学历分布图

图十:东华大学2014级MBA学员学历分布图

  MBA教育两极分化 报考冷热不均

  一线MBA院校竞争激烈

  在MBA教育的问题上,中国商学院的水平可谓“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刚刚起步,有的学校已拥有20多年历史,因此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视野等方面差距很大。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这些位列第一阵营的院校,聚合了国内最优质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报考人数十分集中,竞争激烈。

  图一反映的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近三年MBA联考报考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人数一路上升,但是录取人数一直维持在400人左右,报录比接近11∶1,进入北大光华MBA项目的难度非常大。

  复旦大学也是最难考的MBA院校之一。图二反映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近三年MBA联考报考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人数近几年稳中有升,录取率维持在30%左右。

  第一梯队MBA院校的聚合效应越来越明显,显然,如此激烈的入学竞争也挡不住考生对名校的热情。

  三四梯队院校几乎无人问津

  相比第一阵营MBA名校的激烈竞争,一些同样有MBA招生资格的学校却显得格外冷清。

  根据网络数据,图三显示的是北方工业大学MBA联考录取情况,作为北京地区的重点院校,2012年至2014年,北方工业大学MBA招生计划均有缺额,录取人数低于计划招生数。

  根据网络数据,图四显示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MBA联考录取情况,2012年至2014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MBA招生计划都存在缺额,且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出现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的情况。

  2014年,由于MBA复试分数线提高了5分,直接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60%的考生落榜,全国约有七成MBA院校未招满,甚至连958、211院校都没有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其他的院校更是不容乐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MBA教育如何“赶上趟”?
· 国务委员马凯:推动我国MBA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 MBA教育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网络上
· MBA功夫在课外 工作生活需贯通
· 中国MBA教育20年培养33万人 与国际仍有差距
· 清华MBA教育20年 强调向"体验式学习"转变
· 最具影响力MBA排行公布 清华北大中山名列前三
· 中国MBA二十年调查(二):在危机边缘呼唤改革
· 中国MBA调查:报考人数破百万 多所名校调高学费
· 全球5大MBA排名透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