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了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我国急需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我国外交工作的总方针做出了贡献。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转变。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缘起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
一九七八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全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力量源泉。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正是在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展开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大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日益把一切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这一浪潮对各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世界市场对民族市场的冲击,它深刻地改变着各国的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也决定着各民族的历史使命。
经济全球化为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全新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了高等教育的传统地位,改变了国家政策以及高等教育的角色,扩大了国际教育市场,促进了跨国教育的发展;无论对哲学理念的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实践操作层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国家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明确的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不断突破国人观念的束缚,为教育交流的开展注入了思想动力。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1)创新的精神。对旧的、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制度和体制等进行改革,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开放的精神。开放是新时期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它既包括对内的部门、区域、组织之间的开放,也包括对国外的开放,通过开放,吸收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本国、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加大出国留学生的派遣数量到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到20 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从合资企业的建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登陆,中国企业也逐步扩大了对外投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显示出一种鲜明的开放精神,成为新时期凝聚在国民心理上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保障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取决于国内经济、国家的实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高等学校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保障。近十年来,高等学校尤其是公立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每所大学都有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大学的校园硬件建设已经与国外大学相差无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层次和设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校更多地具备国际交流合作的条件、地位与需求。例如,我国高等学校已有每年接受二十万来华学习不同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能力;能够举办或参加更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探讨;能够与国外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更多地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有了邀请高水平外籍教师、外籍管理人员参与教学与管理的条件;有能力选派为数众多的教师学生出国访问交流、攻读学位。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具备了到国外学习的支付能力,数以百万的中国学生能到国外自费留学。
(三)新时期国家良好的国际关系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国际关系发展是高等教育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通常国家间关系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国家间教育交流合作的开展。
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内部动因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应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国内人才培养的数量尚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978年,全国高校招收新生分别为27.3万、40.2万人。到1988年,高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招生也仅有70多万人。相对于十几亿人口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言,这种人力资源的培养速度,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到1998年间,中国普通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年均增长6.6%;1998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从1995年的7.2%增加到2000年的11%。但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在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即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相比之下,我国在人才培养规模方面的落后自不待言。
(二) 高等教育纵深发展需要有国际参照系
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改革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新时期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行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既需要准确地把握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需要及时跟踪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吸纳国外教育发展的经验。建国以来,我们长期对国外教育发展的情况所知甚少。因此,引进和吸收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也就不可或缺。
(三) 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设需要利用国(境)外的资源
穷国办大教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教育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亟待提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完全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一时还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政府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然而中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徘徊在3%左右,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5年为2.41%,1999年为2.79%,历史上最高的2002年也只达到3.32%,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要求的4%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教育开发援助项目以及发达国家的一些基金是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联合国的下属组织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多边援助与合作性质的组织、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