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世纪之交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三十年来我们之所以在体制上不断进行着探索与改革,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全方位变化与发展的需要,进而有效地释放原有体制的活力并探索追求新的体制。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着“放权”和“激励”进行,具体包括政府间权力关系的调整、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多样化办学格局的促进等。因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本书中另有专题研究,本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围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及改革上。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模式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关系,建立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这样阐述的:“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委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即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应该说,高等并不等同高于等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改革的初期,二者区分得并不明显,如《纲要》中的上述论述主要指的就是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最核心的环节。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
(二)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权和决策权
(三)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随着中央业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继续由中央部门办、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办、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和管理等不同办法。目前先进行改革试点,逐步到位”;经过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分别在上海、南昌和北戴河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规范地提出了在实践中形成的五种改革形式,即“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划转”;1998年在扬州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一)改革实践中形成五种基本形式
共建——主要是指省市与中央业务部门共同建设和管理高等学校,包括省与部、市与部、部与部及省与市之间的共建,以使学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共同把高校办好。
合作——指不同隶属关系的高等学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信息运用、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学术工作,尽量避免封闭办学和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合并——指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合并,包括科类相同的学校间的合并和科类互补的学校间的合并。
划转——指高等学校在隶属关系上的转变,以重点解决区域内高等教育设置重复和分散的问题。
协作——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协作办学,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
1998年月,在扬州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李岚清副总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浓缩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八字方针——“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并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中央业务部门高等学校大部分通过共建转由地方管理,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至2000年,高等学校条块分割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扭转,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基本形成。
三、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四个结合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了如下“四个结合”:一是把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把普通高校的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同成人高校的体制改革、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是把条条与块块结合起来,以块块为主制定统一的改革方案;四是把宏观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体制改革当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最好契机并抓住它,如很多合并都是这样而一步到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