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篇
2009-06-1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考分会课题组 于信风等

字体大小: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自学考试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2月中国政府首次提出要对“业余学习的人们”“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1981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学考试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为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人提供补偿教育、为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途径、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创造了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

  自学考试制度的诞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种具有培养和选拔双重功能的独特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高等教育开放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的历史潮流,并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产生的探索过程。

  一、自学考试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办学形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产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发展不适应社会和公众的教育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创造灵活、开放的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的宽广渠道,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我国教育的强烈要求,是广大求学青年、特别是被“文化大革命”耽误了的一代人的共同心声。这就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群众基础。

  二、自学考试制度酝酿和产生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处于恢复和振兴经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特殊时期,提出一种既适合我国当时的情况,又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把高等教育推向大众的新形式,更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从酝酿和文件起草到国务院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经历了整整三年时间。其间,对文件进行重大修改5次,部分修改数十次;有两个省(直辖市)、国务院8个部委、6所高校参加了成稿前的研究工作;教育部先后有6位领导参加了文件的制定工作,召开了5次专题讨论会,数次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委教育部门的意见 。从这一经历的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创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结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6年自学考试今起报名 9种情形可申请免考
· 自学考试148个专业开考 7.3万余名考生应考
· 2012年10月自学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
· 教育部全力做好2012年10月自学考试组考工作
· 2012年7月自学考试考前注意事项
· 高教自学考试制度: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改变人生
· 高校自考招生乱象:招1个学生最高拿6000元回扣
· 广东自考缴费可用支付宝 15万学生报考得便利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将开考
· 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