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中外交流 > 海外留学
人民日报海外版:互联网改变留学沟通方式
2018-03-0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小:

  科技进步为海外学子搭建了一条“沟通”的高速公路。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实现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沟通对话。无论你身处何地,你的文字、声音与影像都可以传递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对于海外学子来说,可谓是拉近他们与家人朋友距离的极好方式,也为他们的留学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欢乐。

  学子同时能用多款社交软件

  在国内与国外,人们对于社交软件的喜好是不同的。在国内,人们对微信的使用更频繁。而对于在国外留学的学子来说,他们要接触的是有着不同社交习惯的国内外的人,所以要随时切换沟通方式。就读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刘长胜对此很有经验,他说:“我与中国留学生、国内的同学还有家人联系时,一般都使用微信,因为微信在国内是比较常用的。而当我与韩国的同学或教授联系时,一般会使用韩国的聊天软件。”王嘉旸在加拿大留学。她告诉笔者,自己平常使用微信比较多。只有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才会使用脸书。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无数的互联网衍生物,社交软件也变得更加多样。我们从受访学子的回答中发现,不同国家的人都有自己更倾向于使用的社交软件。在与中国人联系时,微信与QQ占据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而在西方国家,脸书和推特等社交软件则更加贴合大众口味。

  留学的“海外”边界大大扩展

  互联网使信息瞬间传递。与过去的沟通方式相比,互联网为人们的沟通方式带来了质的飞跃,也为学子带来了便利。即使和家人相隔万里,也可以让家人实时看到你在做什么。以前很多海外学子因为机票费用较高,有时可能几年都回不了家。与父母的互动也只能通过相隔数月的书信或者是微弱的声波来实现。“不仅联系不便、费用昂贵,而且还看不到对方。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视频通话可以随时进行。想家的时候只要打一通视频电话,就能清晰地看到家人的脸。对于远在家乡的长辈们来说,实时的交流也让他们更加放心。”刘长胜谈起互联网给他的留学生活带来的便利时,赞不绝口地说。

  互联网除了可以方便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也为学子在异国交友提供了渠道。不少受访学子表示,通过一些国外的社交软件,他们可以同世界上很多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的人取得联系,建立自己的人脉圈。

  描述未来生活脑洞大开

  学子留学在外远离家乡,更希望可以出现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当被问及“希望将来的沟通方式变成什么样子”时,就读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张雪融脑洞大开地说道:“因为有一些聊天记录会缓存在手机里,占用空间,所以现在手机总会面临内存不足的问题。在下载软件被提示内存不足时,我就会觉得心情很差。只能删了这个下载那个。我希望未来的沟通可以通过脑电波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约电脑手机的存储空间,减少很多存储类信息占用空间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张雪融的想法在未来的某一天很有可能会变为现实。比起张雪融的脑洞大开,刘长胜的想法就比较接地气。他说:“我希望未来的沟通方式可以变成全网时代。街道上都覆盖着无线信号。出了门,不用担心没有流量而不能上网。随时随地可以与人沟通联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 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二)
· 互联网将继续重塑世界——25年后的互联网(三)
· 网络层和传输层技术演变 ——25年后的互联网(二)
· 互联网过去25年的历史(1998-2023)(一)
· 陈丽: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 互联网在线教育将取代知识传承类的教育
· 经典互联网是否仍然重要?
· 低轨道卫星:竞争、机遇与风险
· 杰夫·休斯顿:重思互联网碎片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