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凡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应立即清理;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应当说,这是一则针对性很强的通知,但通知的内容落实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对于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近些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素质问题始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代课教师”依然存在于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少数西部贫困农村学校,“代课教师”甚至于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代课教师”达21万人。仅甘肃省的代课教师就有3.2万人之多,占农村小学教师的28.2%。
因此,通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出台应对措施,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较多学校的编制,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教职工的基本需求;要求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县级教育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每2-3年提出编制调整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无疑都是实事求是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毋庸讳言,许多地方或多或少都存在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超编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几年一项对全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表明,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至3倍。尽管近几年通过机构改革有所改观,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甚至于还出现了省市一级政府向县乡政府“转移”的现象。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只好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师编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只好“有编不补”,继续聘用代课人员。因为编制长期被挤占、挪用,西部不少地区的学校甚至于十来年都没有补充合格教师,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难以正常开展。很显然,以前一些地方总以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困难为自己推脱,而现在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这个角度看,通知的要求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提的措施也十分明确。在目前全国21万农村“代课教师”中有不少是符合转正要求的,近些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学校求职,成为新的合格教师的来源。可以说,只要有编制,绝大部分学校是不愁找不到合格教师的。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多为子孙后代着想,坚决贯彻通知精神,拿出切实措施,认真对照检查、逐一落实。(来源:光明网 2009-0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