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关注代课教师
切实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2009-07-28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凡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应立即清理;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应当说,这是一则针对性很强的通知,但通知的内容落实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对于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近些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素质问题始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代课教师”依然存在于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少数西部贫困农村学校,“代课教师”甚至于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代课教师”达21万人。仅甘肃省的代课教师就有3.2万人之多,占农村小学教师的28.2%。

  因此,通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出台应对措施,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较多学校的编制,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教职工的基本需求;要求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县级教育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每2-3年提出编制调整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无疑都是实事求是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毋庸讳言,许多地方或多或少都存在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超编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几年一项对全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表明,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至3倍。尽管近几年通过机构改革有所改观,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甚至于还出现了省市一级政府向县乡政府“转移”的现象。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只好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师编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只好“有编不补”,继续聘用代课人员。因为编制长期被挤占、挪用,西部不少地区的学校甚至于十来年都没有补充合格教师,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难以正常开展。很显然,以前一些地方总以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困难为自己推脱,而现在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这个角度看,通知的要求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提的措施也十分明确。在目前全国21万农村“代课教师”中有不少是符合转正要求的,近些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学校求职,成为新的合格教师的来源。可以说,只要有编制,绝大部分学校是不愁找不到合格教师的。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多为子孙后代着想,坚决贯彻通知精神,拿出切实措施,认真对照检查、逐一落实。(来源:光明网 2009-03-25 )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甘肃将代课教师招考年限放宽至60岁
· 四川内江资中为代课教师发放基本养老金300余万元
· 代课教师“难告别” 坚守甘肃山区数十载
· 应正视代课教师同工同酬诉求
· 邢台开发区代课教师盼望签合同 同工同酬
· 代课教师在大山里创办免费幼儿园
· 新疆定向招聘农村在岗代课教师 合格者纳入编制
· 湖南省长沙市直学校不得擅自招代课教师
· 女代课老师坚守山村讲台25年 身患重病无怨悔(图)
· 残疾代课教师郭省进城 学生村民洒泪“三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