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新课标
专家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8-01-22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他们成为未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也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现实依据。

  教育塑造未来,强国必须兴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一方面,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未来数年的高中生,其人生黄金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最新一轮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都是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规划、设计的。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答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科课程标准。新修课标不仅会推动中国高中教育迈向新境界,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开创性地构建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把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有机整合为课程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熔入一炉,并且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描述了可行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期望修订课程的实施,既可以有效地改善知识与能力、学科与育人的分割状态,也可以更好地避免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脱节的现象。例如,物理特别强调“科学态度与责任”的重要性,化学和生物学则强调“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的内在统一。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教育就必须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为此,各个学科在修订课程标准时,立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各学科都力求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强调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历史、语文、外语、地理等学科,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着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多种形式进行结合、融入,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语文、历史、思想政治、数学等学科,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家国情怀,培育爱国精神;许多学科都注意把法治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思想政治不仅把“法治意识”明确为核心素养之一,而且把“公共参与”作为关键能力纳入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形成满足学生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方案。过去,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跟跑阶段,瞄准领跑者就可以激发前进的动能。现在,我们处在与世界多数国家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阶段,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获得前进的推动力。为了回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也特别强调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修订高中课程标准正逢其时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6月推出了《反思教育》,这是其继1972年《学会生存》和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后的第三部里程碑式报告。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以及公共管理和业务的发展方向。数字连接有望在卫生、教育、通信、休闲和福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人工智能、3D打印机、全息再现、即时转换、语音识别和手势识别软件等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活动,并正在重新定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反思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尤其提出了“知识的新趋势”,认为这将是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于一体的“新知识体系”。

  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正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从201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对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以来,经过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260余人的努力,普通高中语文等14门学科课标浮出水面。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为从知识教学到核心素养培养搭建桥梁。

  课标修订以后,各科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特点。

  首先是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在这次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努力结合各自特点,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各学科都把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同时,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新课标修订进一步增强了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其次是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在这次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特点下了很大功夫,力求把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使之更有针对性。修订后的课标丰富了能力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讲清了能力在各科中究竟怎么培养。

  另外还反映了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自2004年版课标实施到这次修订,前后的跨度超过了10年。在这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社会和科技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此次修订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知识更新:其一,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来发展的新成就、新思想、新成果适当地纳入;其二,把反映科技进步、知识进步的新知识、新方法等适当纳入;其三,把涉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相关内容适当纳入。

  总之,课标的修订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它以学生为中心,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从而引发了对各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实践。同时课标的修订让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践有了明确的路径。核心素养明确了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外,新修订的课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核心素养反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学习。

  凝练了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崔允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作为教育的专业实践,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联系起来,破解教育目的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难题,明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具体路径,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在经过持续对话与广泛讨论之后,每一门学科都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研制的一次重大突破。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世纪之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一石激起千层浪,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以及美、英、法、日等国都公布了自己的“核心素养”,并依此倡导课程改革。我国也在2014年启动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建构了3个维度、6个素养、18个基本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关注转向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注。

  核心素养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从抽象到具体,它可以分为三层:顶层是教育目的,中层是学科育人目标,底层是课堂教学目标。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表明,大多数核心素养涉及的是顶层的教育目的,主要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延续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传统所致,鲜有涉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我国,教育目的层面长期以来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与国情,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学科课程育人的问题,也即如何通过一门门学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揭示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学科不同,经过研究论证,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在同一学科中,尽管为了可表述、可操作、可测评,而把学科核心素养分开来表述为3至6个,但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整体。核心素养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每个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3至5个水平,不同的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以规范和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体现了以下三条原则:反映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内涵清晰且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与人本性。它厘清了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建构课程育人的专业话语,打破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提供更具教育性的问责,消解分科与整合的对立,推动课程领域的专业对话,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个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立
· 专家:人工智能将开启“智慧教育”新模式
· 专家何以成砖家 少数学者的雷人话从何而来
· 评论:专家,有话请好好说
· 专家介绍之 傅国亮
· 专家介绍之 李希贵
· 专家介绍之 王生
· 专家首次测出底偶素家族能量最低粒子
· 专家指出非洲发展生物燃料的潜力巨大
· 院士专家纵论“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