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重在协同培养
——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
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拔尖计划”、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系列“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率先实施。这一计划至今实施了四年多,对于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建立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制度化合作
问:“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卓越计划”进展如何?
答:“卓越计划”实施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共有6155家企业与高校签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中626家企事业单位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经费约4.2亿元。
截止2013年底,已有3届、累计4.7万余名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生顺利毕业。根据学校及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整体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都有较大提升。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首届卓越工程师班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100%,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除了继续深造外,在毕业后都走上相应的研究岗位,不少同学已从普通的分析技术人员,成长为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才。
“卓越计划”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组织机制。我们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教育部分别与住建部、安全监管总局、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专家组和工作组,工作组由教育部和行业部门相关司局人员组成,组长由行业部门负责人担任;专家组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界专家联合组成,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等。
二是制订支持政策。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与总政、总参、总后、总装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我们还加大项目支持。教育部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其中批准工科校外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78个,支持经费3.56亿元。此外,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
三是行业、区域联盟因需组建。教育部通过组织召开了省级区域实施“卓越计划”工作交流会、省级“卓越计划”现场经验交流会,争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服务和支持。行业协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组织开展起多种形式的“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中国钢铁协会、有色金属协会、黄金协会共同组织13所高校和10家企业联合成立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加强高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
四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联合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联合构建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多渠道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五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在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卓越计划”的关键举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