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已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增设京剧的内容,从操作性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有关方面认为,通过增设京剧内容,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戏曲艺术的兴趣等“教育目的”,笔者对此却很不乐观。
其一,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人士不会不了解。多数学校的音乐课,其实停留在学唱歌曲上,技能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常年开设的音乐课,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却寄希望于新增的京剧课,无疑不太现实。
其二,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基础教育界人士也十分明白。音乐课、美术课等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日益边缘化,不被重视,往往仅作为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存在。而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这些课程的手段,是把其“特长化”,与考试加分、升学出路对应。因此,新增的京剧课,极有可能变为新的“特长教育”,而难以做到普及,在没有这一“特长”的学生和家长看来,则可能成为新的学习负担。
其三,发展兴趣必须注重多元原则。选择单一,也是音乐、美术课程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从眼下京剧课的课程安排看,从剧种到曲目的选择,都存在单一与主观臆断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选择学校所在地的剧种呢?除了京剧,可供选择的还有昆剧、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川剧等等;除了样板戏,还有诸多新编剧。这样机械规定剧种、剧目,增加了教育的形式化色彩,违背的却是艺术教育多样化的教育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