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人才招聘市场盛行的“高消费”风潮愈演愈烈。这种“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不要不要”的“高消费”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危险的导向。对此,社会各界评说不一。在用人单位看来,招聘高学历人才,不仅可以一次补上人才缺口,同时也为本单位未来的发展储备后劲,并且因支付不同层次学历者的报酬差别不大,故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划得来。而教育界内部以及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则普遍认为,人才结构合理的标准形式是“宝塔”型(即学历层次越高,需求量越少),如果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消费,必将导致人才结构呈现“倒宝塔”状态,其后果必然是一方面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人才浪费,这不仅使人才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而且严重地导致了高投入、低回报。那么,对于人才“高消费”现象,人才中介机构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一位人才中心主任对笔者说:“这种现象既不正常又正常。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则,学历层次高者一般情况下智商高、后劲足,同样的工作岗位,招聘单位优先录用高学历者,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学校来说,怎样使自己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接轨,不至于使毕业生成为‘滞销产品’,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也许这位主任的看法更加客观一些。
人才市场是教育改革的“晴雨表”。姑且不论人才“高消费”带给“高层次学历”求职者的苦恼以及这种人才需求“误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透过这一现象,却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从而引发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
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通常讲高等本科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要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专科教育则以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这些总体要求如何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中予以体现和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多方听取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起点。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于改进完善,否则“起点”不准,不免陷入人才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僵局。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从高教发展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经验看,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产学研结合涉及的学校和企业面还很小,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特别对教学工作支持力度还很小。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背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校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为高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同的高校可以在层次、类型、科类专业方面办出特色,集中到一点,就是培养的人才具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水平,高校一旦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就能以其特色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形成办学特色,很重要的一点,高校要重视个性教育,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富有特色的人才无疑会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绍兴文理学院 徐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