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从群体意识、开拓能力、创业精神三个方面来讲。
一、群体意识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群体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交往越来越平凡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因此要培养跨世纪人才,一定要培育他们的群体意识。我们知道历来在讲社会生活调节当中,只讲两种调节:一种是市场调节,一种是政府调节。市场调节是一只无形的手,靠供求规律起作用;政府调节是一只有形的手,靠政策和法律起作用,我们要问一下难道只有这两种调节吗?有没有第三种调节,纵观人类历史,肯定存在着第三种调节,即道德力量的调节。市场调节是一只无形的手;政府调节是一只有形的手,道德力量介于二者之间,“道是无形却有形,道只有形又无形”。我们谈校园文化建设,谈企业文化建设,谈社区文化建设,这些文化建设靠的是什么?它不是市场调节,它也不是政府调节,它是道德力量的调节。我们谈自律,国家公务员要自律,学校的教员、学生都要自律,自律是什么?自律是道德力量调节。由此可见,第三种调节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处处都存在。
我们讲效率,经济发展、科学事业开展都要重效率,实际上效率有两个基础:第一个基础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多少先进的设备,有多少熟练劳动力,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效率有另一个基础,效率的道德基础,重要的是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来自于效率的道德基础,我不妨举三个例子。例1:当一个民族遇到外来侵略时,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呢?这么高的战斗热情,这么高的效率,来自何处?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例2:一个巨大的自然灾害来的时候,比如98年大洪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这么高的凝聚力,发挥互助支援的精神,这样的抗震救灾,是什么力量让大家这样做呢?是来自效率道德基础,才产生这样一种工作效率。例3:一个移民社会,效率的道德基础是充分发挥作用的;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当初的祖先是在河南居住的,虽经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北宋、南宋时期、分批南下的,到了广东、福建一带,客家人聚族而居。不畏困难,战胜了恶劣自然环境,靠道德力量。福建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就是客家人居住的,一个土楼里好几百户,聚族而居。客家人从这里走向全世界。这充分说明道德力量在效率中的作用,培养跨世界人才一定要知道仅有效率的物质基础是不够的,必须有效率的道德基础。
经济学中另一个难题除效率以外,就是公平问题,公平问题为什么是难题?因为公平是没有标准的,收入平均化显然不是公平的,干与不干一个样,算什么公平。于是就提出公平机会的均等,这个不错,机会的均等的确代表公平。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点是公平的,差别是竞赛的结果,然而进一步问?难道出发点真的在一条起跑线上吗?两个小孩,一个小孩家住在城里,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小孩家住在边远的山村,父母却是文盲,两个小孩子都上中学,假定都考取大学,第二个小孩子他肯定所花费的代价比第一个小孩大许多倍,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公平的,这就是说用机会均等来解释一部分问题,还不能再进一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意味着公平,收入平等当然不是公平了,收入差距太大也不是公平,那收入差距的合理就叫公平。那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考察,什么叫合理的差距,你能说出一个标准出来,教授与副教授差多少才是合理,副教授与讲师差多少才是合理,讲师与助教差多少是合理,谁也说不出来,所以,收入合理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引发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公平有一种新的理解,公平是一种认同感,当你在群体中,你对群体是认同的,你就感到你受到公平,你不认同,认同感差,一种不公平感觉就产生了。
以一个家庭为例,家庭是一个群体,假定这个家长有三个小孩,家长在当年困难时期第一个小孩子只上到高中毕业;第二个小孩子环境好了,读大学了;第三个小孩环境更好了,出国读博士学位。假定这三个小孩对家庭都有一种认同感,他不会认为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他们对家庭是一样的,这就是说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例2:假定一个家庭也有三个小孩,一个小孩穿新衣服,老二穿旧衣服,老三穿打补丁衣服,三个小孩子长大以后,对家庭都有认同感,他们不会因为小时候穿着不一样而对家庭产生了一种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感觉。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小单位不也是如此,一个群体不都是这样吗。怎样培育人这种认同感,就体现了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假定公平是一种认同感,那公平与效率之间就不是矛盾的,它是相互促进的,只要你对群体有认同感以后,你感到公平,你的效率就会增长,在效率增长的基础上,又能在各方面使公平进一步实现。对跨世界人才一定要树立这种观念。
我说:“一些外国的书上经常这样讲,中国古代经常是洪水泛滥成灾,因为洪水泛滥成灾,所以需要不断的来治水,要庞大的水利工程,因此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东方专制主义的传统。治水描绘中华民族一个什么传统呢?是专制主义,是国外的一种解释。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草率理解。东方专制主义形成原因很多,这里不适宜讨论、不予展开。但至少对于治水这一点来说,决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治水给中国带来一个什么传统。是两个重要东西,第一疏导,因为治水能不用堵截的方法,而只有用疏导的方法,疏导才能把水治好,历来都是这样的。疏导意味着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把水治好,这是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传统;第二是协作精神,上游和下游、南岸和北岸、城市和乡村,都需要出现一种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水治好。治水描绘中国的传统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一种疏导、宽容、协作,用这个来说我们更能体会到,我们今天来谈培育群体意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能在这方面更下功夫,我们将来的学生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开拓能力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除了有群体意识以外,个人必须有一种开拓能力。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任何人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是在有限的信息下作出自己的决策,客观形式变化之快,也超过任何一个时代,这样我们就必须了解两种决策,一种叫程序性决策,另一种叫非程序性决策。什么叫程序性决策?有原来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按章办事,这叫程序性决策,这是必要的。但还有另一种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由于信息的不充分,由于客观环境变化快,由于很多总是不确定性,在很大情况下需要作非程序性决策。一个突发事件来了,临时遇到一种问题如何处理,无章可循,或者有章可循,程序太慢。你应如何决策,这种能力应该具有,将来的人才必须有这二种决策能力。
现在国外,要提拔一个人(在大企业),不是看程序性决策能力,而是看非程序性决策能力,比如需要一个单位某一基层的主管有6位候选人,如何考试?6个小房间,电脑显示、铁路工人罢工、原材料中断,你马上作出决定如何处理;某个单位与你中断合同,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非程序性决策,假定不能培养,只能培养有程序性决策,这样就不行。越到上层的人,越需要这个。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在今后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管理人才,很多人不是从经济学科出来的,也不是从管理学科出来的,那么会有很多是原来搞工程、自然科学,或者在一定时候会转到管理科学中去,担任管理职务,小到一个实验室,大到一个系、一个学院、一个学校或者在政府某个部门,他不是学管理,不是学经济的,所以在培养人才上一定要注意他们在非程序性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竞争性环境,一个竞争性环境你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自己,一定要善于处理各种问题。
比如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吸取别人的长处,而只有在竞争性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过去日本的渔民出海捕鳗鱼,很多船回来后鱼都是死的,但有一个渔民,他回来以后,他仓里的鳗鱼都是活的。人们就奇怪了,为什么他捕的鳗鱼是活的,我们的鳗鱼是死的。调查研究了,水的温度是一样的,船的装备是一样的,船的型号是一样的,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老渔民快死了,临终前把他儿子叫过来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家的鳗鱼为什么都是活的,当你捕了鳗鱼之后,不要急于回来,你绕一个圈儿回,到另外一个地方打它一网乱七八糟种类的鱼,倒进鳗鱼仓。因为这些鱼跟鳗鱼不是同类,进了鳗鱼仓会乱咬,鳗鱼就也都动起防它,这样鳗鱼都是活的。”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仓里的鱼种类太纯就会死。假如你在温室里长大,你就是这个环境中这样一种情况,你怎么才能适应将来市场竞争的环境,所以要一定善于跟人家学习,善于同不同的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成为适合于未来世界的一名称职者。
在培养开拓方面,一定要重在后劲。我们知道二个学生都考取了北京大学某个系,再说入校时两个分数差别不是很大,可是四年出来以后,学生的差别就大了,为什么进校时成绩差不太远,而在毕业以后差别大,毕业几年以后差别更大,原因何在?那关键就在学生有没有后劲,有后劲才能开拓,没有后劲是不能开拓。高分低能的人是没有后劲的人,所以高分将来就不利,故培养开拓能力的人才,必须是“宽径、厚基础”重在发展潜力。怎么教学生,这是重要的。我经常跟学生讲,教师给你的实际上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东西:一个是最低层次的,给你知识;教师本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给你方法。给你方法比给你知识更重要,给你方法等于给你一把钥匙,你有了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了,因此传授方法是更高层次;但还不够,还有第三个层次,应该给他一个广阔的视野。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比如你坐飞机,你用肉眼看,你可以看到山峰的起伏,河流的走向,整个大地轮廓看得很清楚。你若眼光很窄,层次不高,看问题就不一样,你就不能适应将来,没有开拓能力。所以对教师来讲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尤其是对研究生来讲更应加强。
研究生是教师培养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是有限的,我自己是50年代北京大学毕业的,我在大学时就学了那么多课,我以后所讲的课没有一门课是在大学时学的,那么怎么来的呢?是靠自学,但是尽管如此我的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但不要紧,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合于现代知识结构的学生。因为学生不是向某一个教师学习,他是向一个教师的集体学习,我懂这方面知识给你这方面,那个教师懂那方面知识给你那方面知识,你要善于吸收各个教师的长处,这样不完整知识结构的教师可以培养出一代完整知识结构的学生。再过几十年以后,当他做教师的时候,知识结构又是不完整的,但不要紧,他同样可以培养出下一代,因为他只是一个集体,大家共同教育学生,这样我们学生的开拓能力就不断增强。
三、创业精神在未来跨世纪人才培养中,除了有群体意识,开拓能力以外,还必须有一种创业精神。我不妨先从德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理论谈起。马克斯?韦伯写了关于社会学、宗教等方面的许多书,也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在他二十世纪初出版的时候,除了学术界以外,社会上都不太注意,为什么不注意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学术性很强,隔了几十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在西方国家都掀起了一阵韦伯热,原因何在呢?韦伯主要讲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16、17世纪在西欧产生?当时的欧洲,南欧的经济是比较繁荣的,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岸出现,南欧发展不了资本主义,为什么呢?因为在南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天主教,是旧教,旧教的伦理观念是这样:人都是有罪的,人是上帝的仆人,人怎么赎自己的罪呀。两个方法:一个方法进修道院修道,全心全意进修道院;第二个方法把自己的财产捐献教会来赎自己的罪。韦伯认为这二个方法都不能使经济发展,所以南欧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
再看东方,他对中国的宗教是有些研究的,他说在东方有三个宗教,第一佛教,第二是道教,第三是儒教。佛教是重来世而不重现世,人要做好事,为了下一辈子过好生活。假定一个社会人都重来世,而不重现世,经济如何发展上去,为什么做好呢?所以佛教不行。道教是清静无为的,对发展经济不一定有好处,特别是道教以后就转变了,到了上层人士他是以个人享乐主义,追求长寿不老,到了下层就演变农民起义中“平均主义”思想,平均主义也不能使经济发展,所以道教也不行。儒家思想的伦理原则是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含义上“忠”要忠于君,一辈子最大理想要做一个清官,做一个清官,可以清史留名,光宗耀祖,这样发展不了经济。那为什么经济在16、17世纪在西欧可以发展起来。英国与荷兰当时是新教,新教的伦理观念是:人都是有罪的,人是上帝的仆人,人怎么赎自己的罪?人勤奋工作、积累财富、创造事业。我事业创造的越大,对上帝完成的职务越好,这叫天职。资本主义是在这种竞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现在不来评论马克斯?韦伯这个史学观点,为什么这个思想在几十年以后被人们重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全垮,日本与德国要起来,就感到必须要有一种动力,没有精神的动力,没有精神的支柱,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因为韦伯讲的精神力量对经济的推动。大战以后出现一批刚独立的国家,他与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相距一大节,要赶上去,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没有创业的精神就没有创业的事实,这就表明了任何在精神上的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假若一个人,有了个人开拓的一些能力及群体意识,但他没有创业精神,还是不能适应社会。我们刚解放时,创业精神是值得大家回想的,五十年代大学生到边疆,到艰苦地方去,那种热情是在当时情况下;接着有历次政治活动,特别是到文化大革命中,运动后精神就空虚了,精神空虚以后就感到无所事事,于是就产生虚无主义感觉,这种精神上的东西缺乏,阻碍整个民族前进。要有第二次创业,就必须有创业精神,否则就很难使我们的经济进一步上去。在这里我们要谈到,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在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创业精神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过去书里谈企业家有许多,企业家当成一种职务,厂长企业家等,那是社会上一种流传。经济学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什么素质?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我在北京大学讲课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还要加一条,在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以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是把现代化任务放在自己身上,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不断的强盛起来,这样的精神支持着我们,我们看问题,要从大局着想,很多问题只有从大局着想,我们的责任心才能增强。
《读书》杂志96年7月号登的一篇文章,是讲孔子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今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对管理人员、公务员可以实行年薪制探索,可以实行给股权作为奖励,可以支持入股,科研成果入股等等。为什么?不是给这个报酬太多了,更主要是为大局着想。这样中国的高科技就可以发展起来,可以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回国创业,有更多的学生毕业之后办企业,中国的高科技就要发展,而高科技发展以后,受益者是谁?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社会是国家,所以观念摆正后,我们会对许多问题有新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