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从我国现在面临的人才困难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紧迫性、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三个方面来谈研究生教育。
一、我国现在面临的人材困难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紧迫性我国人才问题可以分成两方面:第一方面,全国国民高等教育比例很低,表明国民教育素质不高;第二方面,我国现在非常缺乏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一流尖端人才,这两方面组合起来,就是我们面临的人才困难。这个困难不是几年可以解决的,解决困难的根本是调整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美国人口只有2亿,是我国的1/6,但是美国的高等学校有3500多所,我国的高等学校有1000多所,所以美国人均高等学校是我国的十几倍。我国的正规大学录取的青年人数,只占适龄人员的6%,如果把成教函教算进去,只有10%。如果只有仅仅6%的青年人受正规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占重要成份的新世纪到来时,我们国家在科技经济竞争力将很难强大起来。
例:我们国家现在面临最紧迫问题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最困难是分流下岗工人,我们的工人下岗后很难找到第二职业,说到底是我们的工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太低。又如我在94年以前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是辽宁省人大代表,鞍钢有40万工人,只要8万工人就可以了,他们的退休工人、下岗工人到乡镇去,只会办铸造厂、炼铁厂,那么办这种小乡镇企业显然没有竞争力。这些工人为什么还要办呢?因为他们只会做这种工作。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也已经暴露出了我们国民教育素质不高的弊病。另外,今年8月我在德国柏林开会,东德与西德合并以后,东德曾经面临一次很大的失业潮,很多东德工厂工人失业,但是没有花费很多时间,他们的失业工人就安顿好了,原因就是东德在整个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高等教育的人最多,解决第二职业,下岗分流很容易。大家都很清楚,西方国家的一个工人一辈子要换许多次职业,是很正常,对他们来讲并不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他们有比较好的教育素质,所以很容易调整他的工作岗位。我们国家的国企改革最大的问题暴露了国民素质教育太低。
今年中央作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我校积极响应号召扩招了300人,扩招后我们面临的困难,首先困难是基础设施,每招一名学生就需要配套设施,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等设施。这些设施过去多年的欠帐现在不够,后勤没有社会化,所以带来包袱沉重,但这些问题是比较容易克服的,现在教育部大抓后勤社会化,这个问题不久将可以克服。
最困难的一方面是师资不够。排课出现问题,过去排课存在的问题是能讲好课的老师不够。排课很困难,如果扩招之后,教师从那来,现在教授、副教授是不少,但跟二十几年前相比就要差一些,并不是每个教授、副教授都能讲好课,素质迅速下降,所以高等院校要扩招关键是人才,是优秀的能讲好课、教好学生的人才,我们现在很缺乏这种优秀教师。中国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要从国外吸引人才,吸引是可行的,但不可能吸引这么多,我们的财力有限,而且吸引一个所花代价要比我们培养一个花的代价要多得多,最有限的解决办法是:我们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国内培养出一大批大学教师及科研工作者。
第二方面,在下一世纪我们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最需要有一支高度创新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对我们来讲,不比强大的国防队伍意义小,因为只有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我们才能用高科技武装他们使国防队伍现代化。特别是我们现在进入世以后,国门开放了,进入了经济和技术竞争的时代,如果没有我们的知识产权,没有原始首创的东西,生产率想升高,我们就会面临大批失业,因为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一批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全国上下都清醒了,明白现代国际政治很多国家还在推行强权政治,中国要安全,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能够发展出高科技来,能够打赢未来高科技的战争。我们的人才到哪去了呢?我们每年招生是不少的,因为人多但最优秀的大学生很多都出国了。就我们科大来讲,今年大学毕业有25%左右得到美国金额资助读研究生,没出去的学生,大概要在1-3年,还会有出国,最后科大要有50%左右出国。剩下没有出国的人,每年分配前就被外企或合资企业用高薪聘请,很多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几天,我问清华一位负责同志,清华出国的人数约1/3,这个数字对我们国家来讲是触目惊心的,为什么呢?出国这些学生都是我们国家培养、选拔的尖子学生,到他们开始出成果时,他们出国了。出国的研究生在都二十几岁,他们在国外读5年博士,再做3~5的博士后,然后工作几年,就是10~15年,在这之后有一部分可能回国,有许多就留在国外定居。既使我们不考虑回国,他们在国外15年,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所以有些人说“墙内栽树,墙外摘果”这就是用最简便的方法把科研搞上去,美国现在受惠于这个方法。我们现在是吃亏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把这种状态扭转,我们国家今后能够在世界科技或经济竞争中取胜是很难的,我们经常讨论这个问题,认为这句话比较尖锐,这些人今后还要回国的,回国带些新技术。但是他们最有原始首创、精力充沛的时代,是在国外服务,因此使得美国原始首创的东西很多。台湾、南朝鲜他们也有这过程,很多学生出国读书,现在开始要回国了,但是象台湾、南朝鲜这种模式,经济与科技最多只能在美国的后面,变成二、三位,它不可能成为一流,是因为它缺乏一支原始首创力的青年人队伍。
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国家要提高全民素质,要在下一世纪科技和经济中取胜,现在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我们现在要出国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留在国内学习,让他们把最有创造性的青春年华留在国内工作,当然并不排除他们经常出去访问、交流,希望他们立足于国内工作、国际交流永远是需要的。这对于一个开放社会是相互取长补短,是多元文化,决不意味着反对国际交流而且有许多学生出国读研究生目的就是为了学到更好的科学技术,这个应该鼓励。我们唯一希望有一部分人愿意在国内读研究生,做博士后,成为我们科研第一线的尖兵,把他们的创造发明留在国内。而且希望我们出国读研究生的这批学生尽早回国,使他们有创造性这段青春年华在国内渡过。中国要在下一个世纪有希望,我们要解决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师资 缺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度原始创新的科研队伍。我们必须办好研究生教育,把一些优秀大学生留在国内读研究生。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没有时间展开,希望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来研究一下。
二、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教育部、学位办制定研究生教育的正确方针,但是社会上,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有一些很强烈的行政要求,希望在其部门、地区学校都招收研究生,因为他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招研究生就可以提高学校的档次,每个学校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档次,招研究生,这样的结果对我们国家是个灾难,一个国家教育体系要多样性,就象生物有多样性一样,其好处是它可以优势互补,保持生态平衡。教育多样性就是保证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都能培养,互相补充。我们不能够想象我们国家培养出的人都变成理学博士,都去搞研究,都去当指挥员,那这个国家就会乱,谁也做不好。一个组织管理好的国家必须有各种各样类型的人才,就象一个大学,现在我们已经失衡了,我们现在实验室的实验员比较少,最缺就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研究员、高水平的工程师。在国外的大实验室里,看到很多优秀的人,而我们就比较少。所以一个国家要组织的好,各种人才都要有。
美国的3500所大学,按照卡内基雷蒙基金会公布的美国教育部提供的数字,他们有43%左右都是一些社区学院,这种社区学院是不授学位的,学费很低,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30%左右的是大学,这种大学只授学士学位,他们只从事教学,不从事研究,真正培养研究生大学并不多,17%~18%只授硕士学位的学校,12%学校只授博士学位,其中6%叫研究型大学广泛授予博士学位,他们如何划分?划分标准就是从国家政府渠道竞争研究经费的数目,美国卡内基雷蒙基金会的划分标准是有四千万,超过四千万就是研究性大学,不是四千万怎么评价都可以,你要想达到研究型大学,你就得加强研究力量,使得今后有竞争力,能够从政府取得研究经费。现在看来美国的运转,之所以他们的经济发展快,需要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学校的支持,他们的高教体系相对比较合理。我们现在要注意不要把所有学校都变成大学。这在过去10年、20年前曾经有一阵风。现在有许多学校都要培养研究生,结果研究生的质量下降,如果我们不重视,很可能有一天我们的学位就象现在教授、副教授职称一样,教授职称我们在70年代78年科学院开学科规划时,副研究员大家觉得是非常光荣,很了不起,80年代初教授、副教授那就了不得了,含金量非常高。到现在很多学校教授都已经倒置了,教授比副教授人还多,副教授比讲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使教授的称号含金量大大降低了。希望我们学位千万不要损失掉含金量。国外有许多很好的学校实际上并不培养研究生,在美国有个学院,在美有200多年历史,它非常信守其历史,只培养高质量的大学本科生。
其次我们有很多中学,他们的声誉不亚于我们的大学,这些中学办得很好,质量很高,我们现在特别要注意研究生教育不是光环,谁把它抢过去,那个学校就升格了。而是要看内涵够不够,如果很多学校的内涵都够了,那它培养出的研究生正好符合我们国家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目的,那非常好,求之不得,而且这样的学校越多越好。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国家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把很多学校研究基础建设很高,所以势必有大批学校不培养研究生,这是一种合理布局,而且是社会的需要,是对研究生的需要刚才厉以宁教授讲过,有许多公司招人,他没有目标去招些博士干什么。在美国有许多地方招人,计算机硕士比博士更易找到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研究生教育面临一个关口,就是如何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使得研究生教育不失去平衡,不降低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如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中国科技大学在前几年开始,如何把研究生培养成世界一流,我们把世界几十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的培养大纲、课程设置、课程简介都收集到了。有些是从网上,有些是从学校寄发的材料上得到的,把他们汇总整理好,切切实实地看了一遍,外国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是如何搞,看了之后,我觉得有几点是令人吃惊,我专指中国科技大学,学科设备太专,比如我们过去物理化学专业是一个博士点,我们博士生上的课全是物理化学,四大力学全是物理化学内容;有机化学,学生上的全是有机化学,学科面太窄。而国外已经打破了二级学科的限制,甚至打破了一级学科,比如国外化学系的博士生,有许多课程是生物学,有生物仪器分析、生物物理学等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就宽口径,他能在学科发展中间迅速调整自己的学科方向,跟上学科发展潮流。我们过去培养学生就很专,跳出自己专业就一筹莫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在很窄的专业学科范围内培养研究生的这种面貌,可能要打破二级学科的限制,甚至在一级学科做些交叉。
(1)教学内容、教材落后我看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他们都开全了好几门课,选了不同老师讲,而我们科大的理论物理专业还没有老师开全,还是四大力学。我曾经请教过该专业的老教授为什么不开全呢?没有人教这门课也没有教材。我们理论物理还是四大力学,我们的物理化学还是四大化学,学来学去,还是根一二十年前甚至跟60年代初期学的差不多,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
(2)课程很多,学生从事实验课动手机会很少这是有客观条件,这么多年来高等教育经费缺乏,损失最大的是实验课。50年代我听一些老师说:“实验课开的还比较好,因为那些经费可以买许多东西,可以一人做一套实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经费就比较紧张,几个人做一个实验。现在实验课经费并没有明显增加,但是物价已经涨了好多倍。只能许多人做一个实验,动不了手,实验装备落后。学生使用书比较多,创新能力没有机会培养锻炼。总之看了这些我们感受很深,研究生教育要搞好,走内涵发展道路最重要一点。要赶快把我们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现代化,全国高等院校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大家协手来一起做。教学思想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在国外大学介绍中,他们没有专门写教学思想,但是从其课程设置中都体现出了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思想与我们传统的中国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比较重视的是讲课,传授知识,把知识系统的教给你,我们重视的是这个学生掌握我传授知识的情况,这是重要的。在国外已经开始把他们的教学朝另外一个方向转变,一方面他们要传授知识,但不强调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强调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归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或者兴趣。一个学生他学到后来对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好奇心,他就丧失了创新能力,我们创新素质培养就失败。普兰克是物理学家,他是二十世纪初期最早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兰克在回忆录中说:“他在上小学时候,老师讲物理课,给了他启发,影响了他的一生,老师讲功和能量时举例。有一个工人正在举起一个重石头,奋力顶住它,这时工人的能量很大,把石头放到房顶上,他的能量到哪去了呢,并没有消失。过了许多年以后,如果有个人正好经过那里,石头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个人就知道他能量没有消失。”这个话对少年普兰克印象非常深,他听了之后就觉得很直观,他觉得我们周围的这引起见惯不惊的现象,有这么深奥的物理道理在里面,从此以后他就处处留心在周围寻找物理道理,以至于他终身都在从事物理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学需要有好的方法。同样讲,能量和功,象普兰克的老师一样讲就可以诱发一个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以至于改变了他的一生。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干巴巴地在黑板上写推导公式,就会使许多学生丧失好奇心,产生逆反心里,所以讲课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美国在六十、七十年代开始,物理学就编了许多教材,最有名的是《费曼物理学》教材,试图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②国外一流大学都在着重培养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直觉或者动察力,厉以宁教授讲得很好,他讲:“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都相差很少,但毕业之后或若干年以后相差很远”,我想补充一点,厉先生讲了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这个学生培养出动察力和对科学直觉,他就可以寻找好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今后就有后劲;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动察力和直觉,他对科学没有感觉,只能老师教他什么他学什么,这样的学生今后就没有多少后劲。什么是直觉和动察力呢?是他的含义非常难解释,杨振宁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讲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学好别人已经消化好的知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把当时一流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跟自己的品味、直觉和动察力结合起来,冒出新的方向,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动察力和直觉是如何形成的呢?杨振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又说:“同时都走到一类道路上的人,后来所做出的结果往往又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分析出其基本原因,我觉得就是刚才所讲的直觉和动察力,而这个直觉和动察力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和学生时代,我认为这个人幼年或青年时代,他所接触到的学科、学到知识和他的环境跟培养他动察能力和直觉很有关系。”这件事情杨振宁先生这样解释还需进一步理解,就是国外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觉和动察力,他们的办法是在学校营造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周围都得做研究,学生处在研究气氛中去,看老师如何分析事情、动察事情、提出新思想,从中悟出一种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动察力或直觉,这个“悟”就是中国传统话顿悟。动察力和直觉不可能由老师在课堂上写在书上或黑板上。如果培养一步一步行走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种飞跃,那种飞跃只能在很浓厚的研究气氛中才能顿悟培养出来。国外的一流大学都努力做到学校营造出一种很浓厚的研究气氛,具体说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做研究计划让学生从大学阶段就开始有时间接触到科研,让研究生与大学生一起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他们环境,这样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出他们的直觉和动察力。由此,一个学校要把研究生直觉和动察力培养好,需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研究气氛,这研究气氛有两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基地,一类是好的教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新思想可以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
(3)创造性素质、集中注意力能力在国外一流大学他们提倡全面发展,并不提倡读死书。我们应该从课堂和书本中把学生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在工作当中提高效率,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一个人创新能力的要素。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与爱因斯担工作了很长时间,他在回忆录中写出:“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相信那是他成功的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秒钟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这句话很精彩,他实际告诉我们一个青年人、一个科学家,尤其是高度原始首创的科学家做好工作必须善于集中注意力、善于休息、善于调整自己,这些都是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研究生需要改变教学思想,要求作风培养的问题。一个一流大学一流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综合素质,要创造条件,要使学校成为一个熔炉,创造出一种很浓厚的研究气氛,学生进来之后就象一个矿石进入到高炉,被研究气氛熔化了,熔化之后就照这种研究气氛变成产品出来,这种产品就是具有高度创新素质人才。总之我们国家正面临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我们科教兴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落实,而且也没有这样激动人心,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看到我们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