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研究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3-03-03    华中科技大学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字体大小: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1日B2版上刊载了一篇文章:《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已近1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存在负面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21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还不十分明朗。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的第19次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交叉;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要成功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时代潮流已清楚显示出:在人才培养中,在教育中,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的交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时代呼唤:科学人文交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已精辟地概括出时代特点。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成果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科技成果的应用越来越难控制,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预测就越来越重要,从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技成果的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可高达每秒万亿次以上,计算机应用的触角几乎深入到各领域;网络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生物技术不仅可以严重影响生物界的发展,乃至可以改变人的本身;作战武器极精确极强大,乃至可以毁灭一个地区,甚至世界。网上黑客、黄祸、病毒之所以横行,恐怖分子之所以恐怖,说明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科技及其成果而又丧失人性,这个世界将何以堪!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由发现或发明到应用所需的时间,从蒸汽机的百年以上、电动机的65年到集成电路的2年、激光器的1年。新的高科技领域与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领域更是如此。

  一个国家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非凡灵性的高级人才,将怎样适应这一速度?

  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老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造性开拓,几乎都是横跨多个学科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基础,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没有艰苦卓绝的理念,没有洞察本质的灵性,又怎么能适应科技如此纵深广泛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方向及科技成果的应用越来越难控制。事情均是“一分为二”,“智慧出,有大伪”,一个研究及其成果可以带来福地可以带来祸。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例如基因工程,更是如此!塞翁得马,安知非祸?高级人才如果没有非凡的灵性,又没有高尚的人性,后果如何,难以设想。

  正因为如此,对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其后果的预测,毫无疑问,就越来越重要。《中庸》讲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同样讲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个高级人才,不能不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不力求具有卓越的远见能力。何况,加上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从而促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严峻的现实面前,科技应如何发展,发展结果将是如何,不能不令人忧虑深思。

  正是怀着这一心情,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1999年写出了他的名著《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2000年此著译成中文,他专门为中文版写了序。同年5月他专程到中国,出席中文版的发行式。他清楚看到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更特别是生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本身。他忧虑着未来:是福?是祸?正因为如此,他在“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他接着在序中呼唤:“能对科技作最有成效的思索的角度,就是人性的角度: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他在北京5月23日答记者问中提出:对任何教育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素质。他呼唤人性,在“中文版序”与答记者问中,他强调指出,中国在灵性、伦理、哲学和人际关系中遗产丰富,“天人合一”的思想启示了在高科技时代寻求人性的意义。

  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溶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 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和居住便利
· IT教育应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