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专题 > 众创空间
人民日报: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
2015-07-0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教育视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上))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日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联盟首批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吹响了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集结号”。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让我们一起关注。

  创新创业教育VS专业教育

  “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这是南京大学的一堂物理课,只见传统形式摆放的桌椅改成了以学生六人小组为单位的蓝色工作台,配备了标准测试仪和电脑,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进行;教室三面环绕黑板,六七位学生正同时在黑板上学习讨论;无线投影仪也进行了改造,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切换成为主讲……近年来,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展了“三三制”教学改革,在本科阶段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3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3条发展路径,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路径,从而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不是单纯地鼓励发起一场大学生创业运动,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

  在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只有专业教育这支“正规军”单兵推进,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尽管有教师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但因没有成建制的课程规划,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了“两张皮”。有数据显示,当前,“211”院校中,仅有不到一半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仅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或讲座,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段距离。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课程,老师也大多照本宣科,学生热情不高。除此之外,相关教材也“捉襟见肘”,质量有待提高。

  对此,教育部于6月初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教育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那么,怎样融合,如何转变?“其实,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不应该成为‘两张皮’,而应该是两个方面。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子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进举例道:南京大学设置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在创新教育方面,开设新生研讨课182门、高水平通识教育课107门、高年级研讨课115门;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平台课程”“行业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创业相关内容的“嵌入式专业课程”。邵进说:“如此一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拧成了‘一股绳’,实现了水乳交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实施八大行动 建设四大科创高地——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
· 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 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种下追逐梦想的种子
· 创新创业 大学生们该拼些啥
·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初步建立
· 4岁的“双创赛”如何走过“成长的烦恼”
· 大学生创业为未来中国赋能
·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 转发《广东省科技厅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暨第六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的通知
· 教育部公布2018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