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这题目,您可能就猜到,这是套用孔老夫子的话。
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现在的孩子,没有孔夫子的福气,再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人们就会以为,准是个智障,要不就是生活在特困地区,否则怎能“十有五”才“志于学”呢?现在的孩子“志于学”的年龄大大提前了,“六岁而志于学”,是法定的上学年龄,实际上,三岁上英语班,四岁上唐诗班,五岁上奥数班的,都有。我想,现在的孩子一准特羡慕孔老夫子,早生两千五百年,多好啊,多了好多玩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大人们说,小书包一背,就算上了夹板,上了套。现在的孩子“罗锅”特少,原因是书包特沉,天天压着,能出“罗锅”吗?现在的孩子早熟,一个个就跟小大人似的,说起话来爱用“标准答案”。偶尔有个撒欢的,有个性的,淘气的,人们还以为不正常,家长也为之发愁。
有人说,孔夫子为什么“十有五而志于学”?因为那会儿是先秦时期,可学的东西太少,孔老太爷倒是想让孔丘三岁上英语班,四岁上唐诗班,五岁上奥数班,没有哇;孔夫子“志于学”后,倒是想学学几何、代数、微积分什么的,没有哇;倒是想掌握点原子弹、氢弹、反导系统什么的,也没有哇。所以说,孔夫子那会儿,“十有五而志于学”就够了。现在的孩子,不行了,那么多的东西要往脑袋里装,“六岁而志于学”也嫌晚了,学龄前上这个班,那个班,原因无他,“时代发展”了。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人类肯定是越来越进步的,科学肯定是越来越发展的,生活肯定是越来越多元的,孩子们需要学的东西,肯定是越来越多的,那该怎么办呢?“志于学”的年龄还能再提前吗?学龄前的班还要办得更多吗?否则,又怎能适应将来的需要呢?
我去过几个西方国家,人家那里的孩子没有我们这么紧张,书包也没有我们的重。去美国的一些人回来说,那里的孩子玩的时间比我们多,我们的孩子上了四年级,去美国玩他两年再上学,也跟得上。咱们的孩子早学、早熟,可咱们的科学(大多数领域)目前还没有人家发达。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或者说为什么结的果不如人家的多、不如人家的大呢?教育上可能有问题。
现在有人说是国学回归,也有人说是回归国学,反正是谈孔夫子的人比过去多了,读《论语》的人比过去多了,不知夫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对现代人能否有些启发?能否有些借鉴作用?建议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都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解放解放咱们的孩子,使他们更加愉快地生活,更加全面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