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会资源,回归教育本质,办人民满意学校
>>点击查看视频:朱建民: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查看更多视频
相关视频: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为领袖人才奠基
相关专题:“总编面对面”名校长访谈之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杰出人才的培养
相关专题:“总编面对面”访谈之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亲近经典 传承文明
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在2010年人民教育家论坛——朱建民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报告主题为《整合社会资源,回归教育本质,办人民满意学校》。以下为报告全部内容。
我的校长任职经历有些特殊:从2000年初次踏上校长岗位至今,我先后担任过4所学校的校长。虽然每所学校的任职时间都不长,但是我都能很快进入“状态”,盘活学校的各种资源,带“火”这所学校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校之兴衰。”这句话点明了校长的责任与使命。10年间,不论是在哪所学校,我都始终带着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虔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10年的校长之路,我从未停止过思考,也不曾有过一丝的倦怠。这4个单位的经历,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也促使我慢慢地“悟”出了一些学校发展中“共性”的东西。
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不再是“围墙”内的书斋,不能消极地等待社会、家庭为学校创造出我们所“理想”的育人环境,而要在优化学校内部环境之后,主动出击,创造性地工作。在办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把关注的焦点局限在学校教育这个有限的“围墙”内,而是放开视野,把“无限的”同时“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信息资源都纳入教育的视野之内,巧妙地加以运用,以此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我深知:教育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从而找到自己办学的方向。
同时,学校更要注重优化学校内部环境,坚持教师第一,促进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内外兼修”,形成学校特色,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内部环境,培植学校特色”是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更是实践中我对学校教育价值坚持不懈的探求!
一、 校长要善于寻找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契合点;
《文翁书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社会是个圆,圆周无迹可寻,圆心无处不在,半径就是教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个半径拉得更长,让这个圆更大。”全社会创造了非常庞大的教育资源,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启动起来,服务社会,改善民生?
这意味着我们做校长的,绝不能只是关心学校教育、教学这份内的“小帐本”,而应该自觉地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统一棋局上去“算大帐”,要打破小教育的框框,用“大教育观”来办“大教育、大服务”。这种“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思维方式,渐渐地成为了我在办学工程当中“常用常新”的“秘密武器”!
(一)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器,有容乃大”。在办学过程中,我没有闭门造车,这其中,“整合社会资源,培植学校特色”是我在发展4所学校时的共通之处。
办教育是件难事。尤其是把一所名不见经传,无论物质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不足以使它脱颖而出的学校,办得被社会认可,让老百姓满意,便更加不易。我担任校长的第一所学校——北京33中,就是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
33中曾经是完中。1997年,由于西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停办高中,变为纯初中校。一个不大的操场加上颇有些年代的教学楼是33中的全部家当。当时教师闹调离,学生闹转学,社会上微词迭出。并且,随着初中生源的逐年减少,办学效益比较低的学校还面临着被撤消吞并的危险。尤其是33中临着长安街,虽然地皮不大,却因为地理位置好而对外界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学校的教学质量搞不上去,早晚有一天会被人家吞并。我当时就想,自己一定不能成为33中的最后一任校长。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寻找改变学校面貌的策略。
2001年, 北京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活动,市政府发出全市人民学外语的号召。这个号召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但是也给一个普通的市民带来了一系列实际的问题,比如:到哪学?谁来教?学什么?……我敏锐地意识到,这对学校来说,或许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很快,我们在北京市中小学当中率先提出由33中提供师资,提供场地,开展市民学英语活动。并顺势提出了33中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由外语教研组主持编写出《三十三中迎奥运实用英语一百句》,在学校范围内普及后,号召老师和学生做志愿者,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普及奥运英语。
实践证明,我们的举措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英语教学进社区活动,不但实现了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此外,为了在月坛社区普及奥运英语,学校还正式举办了月坛社区文明市民学校33中外语培训中心的挂牌仪式。这个举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北京市奥申委的官员、北京市讲英语组委会的领导、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区教育局的领导共来了200多人。随着国际奥委会对投票选择2008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临近,国内外近30家新闻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和报道了33中为支持北京申奥、为北京市民普及英语的情况。
对于一贯优秀的学校来说,这样的关注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但对于曾经困顿的学校而言,这些关注是多么实在而又激动人心啊!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在33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甚至是家长,大家的“心气儿”都一股劲儿地提上来了。我趁热打铁,提出以奥运为契机,创办33中英语特色校。从2000年11月20日开始,在33中初一年级7个教学班中,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开设了英语活动课。并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利用课余时间,请留学生们到校与学生开展语言文化交流。
如今,各个学校开展英语进社区的活动已经非常普遍,而作为这一活动形式的“先行者”,我不仅因此“盘活”了这所学校,也成功地实践了自己“创设没有‘围墙’的学校”的教育观。
2003年7月,我被调到一一零中学当校长,这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对于已经具备鲜明特色的学校来说,如何更上一层楼是个新课题。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与学校的校名正好吻合!两个110,是巧合,更是机缘!基于对老将军们建国前跟随毛主席出生入死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的敬重,基于学校美术教学的办学特色,也基于实现特色教育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心愿,我们成立了“北京一一零中学老将军书画室”,邀请到了136名老将军参加。这样既为老将军们提供了一个“以画会友,以墨结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活动场所,又可以借助这个载体,利用书画艺术这种形式,让老将军们在与同学们一起切磋和交流的同时,用他们的革命经历和光荣历史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紧接着我们将征集到的老将军、老首长的书画作品共计110多幅,和一一零中学15位同学的15幅美术习作一起编辑出版了精美的书画作品集:《老将军与下一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李铎先生为书画作品集题写了书名。
“北京一一零中学老将军书画室”是全国唯一一个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老将军书画艺术组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权威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组织,学校将“老将军”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整合并继承下来,有力地影响青少年学生!这一举措,为一一零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7月,我被调到156中学。156中学和一一零中学不同,这是一所拥有75年历史的文化老校,历史积淀相对深厚,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不过,老校所承载的既有历史的辉煌,也有因走的路程太远而沉积下来的一些痼疾,如何使她步履轻快地登上新的制高点,可能是所有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156中是一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我当时就想,能不能继续在传统文化上面再做些“文章”?书法,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鉴于此,我确定了以书法教育为龙头的文化兴校战略,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作为156中名誉校长,并成立了“沈鹏书法艺术学校”。作为一代书法大师,沈鹏先生追求普及书法教育,而这所“沈鹏书法艺术学校”是沈先生在全国唯一一所书法艺术普及教育机构。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中国学界泰斗、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亲自为“沈鹏书法艺术学校”题写了校名。揭牌仪式那天,沈鹏、娄师白、张锲、王巨才、顾明远等各界著名人士专程到会祝贺,场面极为热烈。
之所以成立书法学校,不仅仅在于希望通过此举在156中实现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互动双赢,我更看重的其实是“书法”背后的教育功能。汉字特别讲究结构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和”文化首先来自于个人心性之和,然后推己及人,由小及大,从人际之和,到国家之和,人类之和,再到天人之和。我期望借助书法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情操修养和思想境界。学书法如同做人,人要像汉字那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要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