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为学三态:蚕、蛹、蛾
为学若蚕,摄取学术营养“贪得无厌”。但只若蚕,书虫也;需进而为蛹,裹丝静修,参道悟学。但只若蛹,书呆也;需再羽化为蛾,成学中之“我”,有独自学长。
从今天开始,你们又踏上了人生新的台阶。过去大家的愿望也许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到了大学该干什么?也许想得不多,因而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便开始迷茫,不知道在大学要做些什么。下面我谈一些个人体会。
什么叫大学?人类大学的历史迄今有500年左右。最早的大学是西方的宗教大学,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1809年,掌管普鲁士教育事务的著名政治家、语言学家洪堡,与其兄弟一起创办了德国洪堡大学,并把科学研究写进学校的章程里。从此大学开始有了第二个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再后来美国的大学提出了第三个任务:服务社会。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大学还要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于是大学又增添了文化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既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也反映着人类大学的发展史。换一个角度看,还可以把大学表述为“一个与知识相关的学术机构”。大学是知识的守望者、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应用者、知识的创造者。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以学术为本位,倡导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专家。
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具有特殊品格的人。这特殊品格就是要有:人民的立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能力。
要具有这些特殊品格,要能够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就必须经过类似“蚕、蛹、蛾”的三态变化,我把这叫做“学术三态”。
“蚕”字,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蚕是一条虫,但不是一条普通的虫,而是有天大志向的“天虫”。这天大的志向,就是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志向还得有意志,坚定地向着人生的目标迈进,像郑板桥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还需要身心健康,砥砺心志,锻炼身体,把体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给我们高尚的灵魂找一个健康的居所。
话说回来,纵然有天大的志向,但蚕仍然是一条虫,要不停地吃,不断地睡,过一个阶段要脱一层皮。吃,就是摄取精神食粮,特别是阅读经典。眠就是要消化吸收,要把知识内化。蜕皮就是成长,由中学时代的“低级清楚”发展成“高级糊涂”,将句号变成问号,问号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希望把问号伸展为感叹号的心理动力。
既然有天大的理想,就不能只吃、只眠、只蜕皮,还必须吐丝结茧,变态成蛹。蛹是“静修悟道”的阶段,是进行严格学术训练的阶段。从学业上看,这就是进入了做毕业论文或是攻读研究生学位的阶段。
在“蛹”这一阶段,要建立学术框架,要掌握科学方法,要明确学术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风问题。抄袭即剽窃,对于学风不端,学校的态度是“零容忍”。
如果只是蛹,那叫书呆子,动也不会动,爬也不会爬,还必须破茧而出,羽化成蛾。“蛾”这个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我”,也就是你要能够成“虫中之我”。“虫中之我”就是“学中之我”,用黑格尔的话讲就是“这一个”,你的研究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是后人研究必须超越的。
为学三态,“若蚕,若蛹,若蛾”。为学若蚕,摄取学术营养“贪得无厌”。但只若蚕,书虫也;需进而为蛹,裹丝静修,参道悟学。但只若蛹,书呆也;需再羽化为蛾,成学中之“我”,有独自学长。
最后,我把宋朝大儒张载的话送给大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祝你们在北京语言大学生活愉快,能够在这里成蛹化蝶,实现你们五彩缤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