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博士应该两条腿走路
记者: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厘清博士培养的定位,是否可理解为:今后要把博士培养成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具有高深专门技能的知识工作者?
袁本涛:现在不能完全这么说。我们强调研究,强调学术人,不是要把所有的博士生都培养成在“象牙塔”里做学术的人。如今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知识生产者多元化,不仅是大学教授在生产,企业的研发机构、政府的研究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等都在参与知识生产。
这种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以前强调的是同行评价,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生产;现在是强调跨学科的、多元的评价标准。同时,强调的不仅是一个学术的标准,而且还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这就对博士生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博士生培养出来以后,不能只适应在“象牙塔”里工作,做那么点小小的实验,然后提出点理论上的想法,这部分人当然需要,也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博士生还是要从事应用的研究、理论的转化和产品开发。因为博士的规模扩大了。要走出这个“象牙塔”,深入到实际生产中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培养的博士应该要两条腿走路。
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重心应降低
记者:各国都有自己的模式,我们会是一个怎样取向?以您的设想,今后博士培养会有哪些变化?
袁本涛:这是个很难的问题。今天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我先打一个问号。如果有的话,或者说我更愿意用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方式来概括,这样歧义会小些。我们正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美国、欧洲的师生关系、招生办法、课程教学、论文选题以及研究方式等。
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质量保障方面,我们强调政府的作用,即政府在博士生培养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比如说学位授权,有没有资格带博士生,有没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是政府通过博士学位授权审核这一制度来实现的。
相对来讲,我国社会力量较薄弱,社会力量参与博士生的培养和质量监督比较弱。另一方面,高校自己主体性体现得还不够,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特点。
今后,我们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重心要降低,由高校或导师承担更多的责任,形成一个自律机制。另外,完全靠政府监督越来越不可能。我想,在博士生培养方面,今后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每个学校建立自己的博士学位品牌,自觉地、自主地去维护这个品牌,主动调整规模、结构、质量、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主动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可以考虑把主导权交给学校,让学校自主,学位由学校自己授,真正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权。
(记者 靳晓燕 唐斌、王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