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人物
吉大资深教授孙正聿访谈:时代精神的哲学探索
2011-02-22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孙正聿,1946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等15部学术专著。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系统地阐述了“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年被评选为“吉林骄傲”人物。

  问: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一直坚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去年被吉林大学聘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您对哲学的根本理解是什么?主要体现在您的哪些著作中?

  答:首先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这本书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但它明确地表达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因此成为我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著名论断:一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一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前者是我探讨的问题,即:为什么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后者则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即:哲学以外的科学都是把思维和存在服从同一规律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而哲学则是反思理论思维的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反思理论思维的前提,或者说对理论思维进行“前提批判”,这是我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1998年出版的《哲学通论》,从哲学的自我理解入手,在集中地论述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分别地阐述了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想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一是“反思思想”的维度,而哲学的反思则是对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的反思。具体言之,哲学的前提批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观以及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批判;二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的前提批判;三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四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前提批判具有广阔和开放的空间。

  通过系统地阐述哲学的“前提批判”,我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不是抽象的名词、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人类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维度、理想性的创造的维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这就是哲学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前提批判”的真实意义在于,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将择期发射
· 吉林大学“小米青年学者”项目捐赠签约仪式举行
· 吉林大学组建成立新“应用物理系”
· 吉林大学:黄晓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 张希代表:厚积薄发培养基础学科人才
· “元宇宙”形式!吉林大学举办2022年全球人才招聘会
· 吉林大学召开人才政策宣讲新闻发布会
· 重回母校!这位院士,受聘东北985
· 我科学家成功获取奥氏马全基因组数据
· 海外优青—“吉”聚英才 “大”放异彩 吉林大学诚邀加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