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鲁迅、林语堂、易中天、李熬……这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经或正在厦门大学的任教名录上。厦门大学是中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重点大学。今年厦门大学又迎来了她的九十周年校庆。昨天下午,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接受了媒体的集体采访,就高等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厦门大学成立9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所有中国大学所不得不面对的。高校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造假等都成为了中国大学不能承受之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朱崇实校长直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急功近利是重要的原因。
朱崇实:现在的大学对于自己的使命如何实现,定位还不够准确。大学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大学又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要有一批大学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能够引领市场。如果有一批大学把自己做这样的界定,目标会更加远大,视野更加开阔。现在很难出创新人才,讲得再通俗一点,就是我们过于急功近利。我个人觉得创新人才一定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的,拿古人的话说,就是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阴。
说到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得不提厦门大学一直倡导的精英教育。朱崇实校长认为中国应该有一批大学担当起培养社会精英的重任。
朱崇实: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中国应该有一批学校要能够把培养社会精英作为自己的目标,全中国有两三千所的大学,有可能99%所培养的人才就是适应今天的市场需要,是不是要由1%或者更少一点,对人才得培养既能够适应今天的市场、又能够引领我们的市场朝着一个更进步的方向去前进。
就精英教育的问题,有记者提到了刚刚组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朱崇实校长针对南方科技大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朱崇实:南方科大作为一种探索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很多人批评中国的大学都是千校一面,很难看到大学的特色。南方科大表明了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做一种探索,就是怎么样在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下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大学里的老师,然而现在很多大学里的老师整天忙于写论文,搞科研,跑项目,忽略了最根本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属性。朱校长对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作出了回应。
朱崇实: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通常都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这里有市场急功近利的原因。科研相对教学更加显性,科研的成果很容易被看到,教学的成果要出来比较难,一个人从大学毕业以后到得到社会的承认可能需要很多年,等到他说才说那个老师真好,当年给了我太多帮助,可能这个老师已经退休了。
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朱崇实校长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对于人才的评价存在导向性上的问题。“三好生”的标准成为了人才评价的桎梏。
朱崇实: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小学就是三好生,到了大学还是三好生,我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这个学生数学好就表扬他数学好,不要总是去追求“三好”。比如我学习好,但我就是爱睡懒觉,我想这也可以,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展。
尽管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从政府到社会各个方面都已经意识到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已经为中国大学的未来勾勒出了一副较为清晰的蓝图。相信厦门大学这所古老的大学能够在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记者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