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们不仅仅要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培养出合格的中学生,而应该有着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因此,曹保义当时几乎听完了自己所认识的所有名师的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无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知道了高标准是什么,才能够找出自己哪些方面不足,从而把各家的长处学来,使自己对教育教学和本专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
显然,曹保义有累的时候,也有倦怠的时刻,但他能够很快就调整过来,还得使劲干。靠的是什么呢?有时想来想去,其实非常简单,用曹保义的话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样干。”
“二附中一直具有不等、不靠、不要的习惯,靠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人,老师们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校才能成为‘出经验,出人才’的地方。”在曹保义的记忆中,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改革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实验也为北京师大二附中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老校长曾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你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不一定是合格的二附中的教师。”
当了校长以后,曹保义经常这样提问自己,“北京不缺少名校,为什么北师大还要办一所附中呢?”他常对老师们这样说,“二附中要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当之无愧的名校,就要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就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并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
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后来做校长,曹保义始终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那是他自己给自己头上戴的“圈”,再加上年轻时代所树立的根深蒂固的“责任”意识,使他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不为功名利禄而动摇他的信念和理想。他自称“虽然我上学的时候没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但我工作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责任”意识和时代的烙印,使得曹保义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中断过学习,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曹保义又读了一个本科,而且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显然本科学历对于曹保义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就是觉得自己在校学习的那些知识毕竟是70年代末学的,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
90年代初,曹保义接着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还到日本富山大学教育学部进修学习了一年半的时间。随后,在北师大研究生院进行学习了四年的时间。2001年5月,曹保义参加了东北师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连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曹保义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笃行者和倡导者,曹保义特别希望年轻的老师能够不断的学习。在他看来,当老师主要传授过去的知识,是一个最容易保守落后的职业,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时代的特殊性或许就在于此,它给予的积极意义,很多时候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指引着你,直至在你走了很远回头张望时,依然可以深刻感受到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