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主发展,倡导人文教育
北京师大二附中始建于1953年,近60年发展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育人特色,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大多数教师的思想之中,表现为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
“尊重学生自主”是北京师大二附中人在教育观上达成的共识,其更深层次的涵义在于办学的自主权,在于尊重教师的自主。北京师大二附中就是在充分自主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曹保义校长研究了很多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成长案例。他指出,“真正使一个学校发展,老师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要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以自主性。自主性是优秀师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如果没有自主就谈不上主动,也更谈不上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了。”
“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也有着限制作用,有些限制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限制违背了我们的意愿,可能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们的创造性是不是或多或少被我们压抑了,是不是被我们限制了,是不是在教育中被淹没了?曹保义时常要进行这些方面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革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曹校长常常提醒老师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时时提醒自己尊重学生自主,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曹保义先后直接参与并主持了围绕“自主”这一主题的三个五年课题,历时15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八五”的研究课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九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十五”的研究课题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三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自主发展”这一主题,一步步深入进去,拓展开来,最终成为教育经验的沉淀,因而在师生中很容易达成共识,体现为“三兼优一发展”的育人目标,即人格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倡导人文教育”源于培养完整健康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标准是高于现实的,其内容是先进的国内外文化。北京师大二附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形成了一套有关人文教育内容、渠道、方法和层次的理论实践体系。
在人文教育的内容上,学校选择优秀先进的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不完全由现实世界所左右。在某种意义上讲,理想就是对现实的不满意。曹校长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存在的不一定是先进的。”他认为,存在即合理,但是存在的却不一定是最先进的,而先进的文化和理想往往是高于现实的。学校的人文教育要高于现实世界,不能让存在作为学生的追求和标准。如果以现实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充满遗憾和不满意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引领者,一个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让每个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毕业生都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操,这谈何容易?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效的呢?“大环境我们固然不可控制,可是小环境我们确实可以把握,况且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用之来一步一步熏陶我们的学生,所谓兰择地而香。”曹保义校长这样说。
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用人文教育来直面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北京师大二附中无疑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