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2001年起,天津和平区教育局选派百名教师进社区,专职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社区教师关系在学校,办公在社区,一方面配合所辖区学校的德育处,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配合社区,组织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在课后、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活动。天津和平区构建的学校为主导、教师下社区、家长进学校的“三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成效明显,自2002年以来,全区5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没有辍学现象发生。
天津市和平区街道、社区、学校以及各有关部门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入了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区委宣传部、司法局、文化局、公安局等13个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同区委、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全区上下思想一致,政策制度与目标指向一致,多种教育资源利用协调一致,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多元教育主体实施的教育措施和行为一致。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为了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开展,该区健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区里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担任主任的青少年教育协调委员会;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工委副书记担任主任的“三结合”社区教育委员会;每一个社区都设立青少年教育协调委员会;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所在辖区街道主任、在校生家长代表组成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各学校还建立了与所在街道工委、公安、交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网。一个健全的工作网络体系,把原来互不衔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地结为一体。
统筹协调、督导评估、经费投入保障等机制,保证了“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运行。2001年,全区88个社区与56所中小学校签订了《学校、社区双向服务协议书》,学校把社区作为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的平台和基地,同时,校内的文体活动场馆、计算机房、礼堂、教室等设施也向社区开放。从2001年起,教育局选派百名教师进社区,专职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社区教师关系在学校,办公在社区,一方面配合所辖区学校的德育处,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配合社区,组织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在课后、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活动。派出所干警到学校兼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交警到中小学校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家长学校是沟通学校与家长、家长与社区的纽带。除了每所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以外,还有设在社区的家长学校。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宣传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课程计划,组织家长交流教子经验等,社区则围绕“一个孩子怎么教”的问题,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形成了学校重点抓父母,社区重点抓“四老”(外公、外婆,祖父、祖母)的家庭教育格局。全区还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各学校都设立了德育专项经费,区里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教师的活动,还投入巨资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
和平区还把存在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家庭内的各类涉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发挥共享优势。法院、检察院、司法等部门配合中小学法制教育,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少年法庭庭审活动等;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工作,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学校狠抓师德师风与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局和6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7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各社区都成立了基层关工委小组,聘请社区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为青少年社区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