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人口、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PD)。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 如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确定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因此,1998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后,中国教育界立刻做出积极反映,将这一项目作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自1998年以来,EPD教育项目已举办六次国家讲习班,全国有9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所学校10000多名教师参加了EPD教育项目的实验研究,近50万名大中小学生参与了EPD教育活动。 EPD,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认为,目前,在世界上国土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同时,在35个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中,我国则排名居后,其中有1/3指标排在最后。为此,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效应、沙尘暴等,而产生这一切危机的根源正是人类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必须从基础做起,也就是通过教育形成人的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因此,从长远看,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教育,是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加强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如果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这将对确保我们整个国家与民族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让EPD走进学校课程 EPD教育不是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活动之外,而是融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中。实验地区和学校把对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与相关能力,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来着力培养。他们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各学科,按照“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的16字原则,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北师大良乡附中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作为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学科。在教学策略上,各个学科又有所不同。地理课注重人地关系及其调控;生物课强调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维护;化学和物理课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学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指导学生做好知识预习和问题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访问网站、采访、调查、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教师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同时,加强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实施学科综合渗透,增强实践环节,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些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很快,这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校园里。 北京35中政治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一课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在学习“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唱主角,课前由学生围绕专题在网上查询大量资料,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课上进行交流,结合个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虽然小,问题也很简单,但它确实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探究,就其思维方式而言遵循着4个环节: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每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北京白云路小学科技活动课《小型造纸工艺流程》,一改过去的模仿式操作,采用探究式的活动方法,不是从给予科学概念入手,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做实验,自己观察并得出结论。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实验中一次次被点燃,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直接体验到进行科学探索的无穷乐趣。整节课,同学们观察实验,研究讨论,思考问题,发表见解,所有的同学都在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不少实验学校还将多学科知识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和北航附中在生物学科中渗透“植物资源保护”、“生物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知识;地理学科重点渗透“农业生态及污染”、“城市生态问题”、“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由于环境问题往往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他们在学校协调下,在综合活动课中设计了“水资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小月河周边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等专题调查与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生态的不合理运用给人类自身和生存带来的危害,鼓励学生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案。 这种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原有学校课堂所不能获得的。可以说,EPD教育项目倡导的是一种超越教科书、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学习。正是在学习方式的一次次改变中,已经并正在实现着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 收获远不止这些,学生在和同学与教师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这一切,把“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为现实。 让EPD走进学生生活 EPD教育不仅在课堂进行,更重要的是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实验学校积极实施“主体参与、关注社会、合作体验、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了宣传EPD思想,北京、上海等地实验学校制作了1000多块展版,“环保小卫士”到学校周边街道、居委会宣传环保知识,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参加美化、绿化社区的活动,参与校园环境管理,清扫环境,捐献旧报纸,创作“我眼中的EPD”儿童画,进行节水漫画创作,进行噪声污染调查,给社区发环保警句,当一日饲养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中开设了环境选修课、环保活动课,采用多种形式,营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会组织学生认领绿地,定期进行养护。学生对校园绿化提出建议,开展“绿色春游”、“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节水、节电、节粮”等活动。高一学生通过对学校用水、用电情况的调查,向校长递交了节水节电的建议书。高二学生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进行垃圾分类”、“珍惜生命之水”的倡议。 EPD教育大大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存,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上海吴淞中学学生在环境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居民有对垃圾筒设计个性化的需求。于是,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环保垃圾筒,其主要特点是:一个垃圾筒可以完成对于“可分类回收”、“不可分类回收”、“有害有毒”三类垃圾的收集工作,而且体积适中、美观、利用率高。目前,此项发明已申请专利。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这种垃圾筒普遍使用,将大大有利于市民举手之劳做环保,并可为上海市节约垃圾处理费18亿元。北方交大二附中学生在环境调查中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表扬。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学生调查“垃圾渗沥液对水资源的污染”,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有关建议,很快得到批复。目前,各区县已经着手对垃圾渗沥液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渗处理。 在EPD教育活动中,同学们小小年纪做着大事情。北京阜外一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环保设计新方案,建议绿地必须低于道路,坡面向绿地倾斜,减少降水流失,解决了城市绿化中多年存在的“草高路低”的难题。北京良乡三小的学生,经过调查编写的《让小河清起来——拒马河琉璃河段水污染情况调查》、《乌鸦不是不吉祥的鸟》、《小厨房里的节水工程》论文引起区环保部门的关注,学生的精彩辩论“家庭安装空调的利与弊”、“开发旅游对保护环境资源有利还是有害”,2002年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节目先后三次播放。 带着研究的眼光,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自主探究的课题,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北京十二中草桥分校学生调查学校食堂、家庭、饭馆一天的垃圾量,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做了废纸、塑料深埋与焚烧的对比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还进行了“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城市大气与绿化”、“热岛效应”、“节约用纸”、“废电池回收”、“城市光污染”、“耕地是如何减少的”、“酸雨监测”等课题研究。 西城分院附中高二两名同学,家住北京后海附近,经常闻到水中的异味,于是他们开始进行调查,利用双休日到北海、后海、西海取水样,从岸上取土样,从水中取泥样,在科技馆老师的帮助下,检测磷酸盐的含量,结果发现含量超标。于是,他们设计了“三海明天会更好”的环保方案,提出三海附近的居民应提高环保意识:1.少钓鱼,不往水中扔废弃物;2.把含量较高的废水用来浇花种树;3.西海磷酸盐含量高,应种植荷花;4.在西海入海口,利用小水池进行逆流漂洗。这个方案获得北京市环保设计一等奖。 EPD教育使学生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在采访中,一些中学生对记者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感慨:“在原来上课时,无论有何问题,老师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你往正确答案上靠,使学生的依赖性特别强。而如今,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我们自己走,从制订研究计划,到问卷设计,外出调查,资料整理,撰写论文,都是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这样的学习使我感到自己长大了,在探索中学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通过EPD教育,我对可持续发展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当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压在你身上的时候,对学校、社会、家庭许多现象的认识就会改变,EPD教育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看来,只明白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将来做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觉悟的、理智的建设者。” 中国EPD,我们为你骄傲 令人欣慰的是,自1998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的指导下,实验地区和学校大力推进中国的EPD教育项目,经过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对EPD教育的新认识和新探索,受到国际教育官员的称赞。1998年至2001年,课题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教育会议上,多次作了有关中国EPD项目进展与经验的专题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主任青岛泰之认为:“EPD项目在中国已经进行了4年多。这一项目的成就不仅为中国、更为世界作出了贡献。所有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EPD课题组的工作,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和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的背景下,中国的EPD项目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使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且为世界EPD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世界EPD的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专家劳尔·加利亚尔迪先生在考察了项目实验学校后指出:“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开展EPD教育实验的态度是认真的,创造了许多活跃和新鲜的方法,使学生们受到了实际教育和训练。中国EPD教育项目创造的经验是发展中国家的样板,也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样板。” 中国EPD教育全国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博士表示,在十六大提出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奋斗目标的新形势下,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定的步伐,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要认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有计划地推进EPD教育项目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建设,要大规模地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培养一大批从事EPD教育事业的校长、教师,形成全国EPD教育工作网络,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推进EPD教育事业的队伍,积极承担国际特别是亚太地区EPD教育培训任务,努力使中国逐步发展为国际EPD教育研究、培训与信息中心之一,为实现中国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注:中国EPD项目的标志——《原野·人·绿叶》象征着植根于绿色原野中的绿色生命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新闻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dle Development简称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此项研究,自2002年开始,该项目又同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该项目的目标是:1.提高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树立新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领域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2.培养青少年在校期间掌握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主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相应能力。3.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相应能力的新型公民。4.和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把环境、人口教育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EPD教育实验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探究——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和多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指导学生课前开始预习探究活动,注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考察、探究、调查、总结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2.关注社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用EPD思想为指导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注重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形成关注环境、人口、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思考、研究和提出解决环境保护、人口、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积极参与相关内容的社会活动。3.综合渗透——注重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加以渗透,注重开展多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4.创新发展——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注重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EPD教育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推进得最成功,与人类前途命运结合最紧密、最有意义的项目之一。2002年1月,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批准,在前EPD教育项目课题组基础上,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工作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席陶西平任名誉主任,北京教科院院长季明明任主任,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史根东任执行主任。 中国EPD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教科院 中国EPD教育网站:www.epd.en.china 电子信箱:EPD123@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