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区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强调社会支持教育,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共同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社区教育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开始把社区教育定位于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定位于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教育,并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社区教育的对象由青少年逐步扩展到社区全体成员,社区教育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内容,并形成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社区教育进入了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学习化社区阶段,即以创建学习化社区,促进学习化社会建设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
2001年6月,北京市政府转发了《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把社区教育作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各区县政府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本区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区教育列入本区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当中,统筹规划,总体协调。2002年,北京市教委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的评估工作,已评选出全国一流的社区教育先进区,西城区、海淀区已率先进入创建学习化社区先进区的行列,这标志着首都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表现为:
初步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各区县理顺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普遍建立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区和街道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居委会设立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或委员),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和管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从而形成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实体为主体、区社区学院为龙头、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三结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各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注意发挥驻社区单位的作用,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教育与培训,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制度和机制上形成了有利的保证。
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和基地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并紧密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具有首都特色的社区教育网络。各区县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快社区学院建设,朝阳区、西城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海淀区等已先后成立了社区学院,并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中心和龙头作用,其他区县也正积极筹备成立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在发挥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以及社区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街道办事处按标准建设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市民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类中等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主体、以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结合”的社区教育网络。全市150个街道普遍建有社区教育中心。各社区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
积极进行具有首都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试点,探索社区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广泛开展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全市以各类教育资产整合、重组和优化配置为基础,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区参与的模式,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建设整体改革的模式以及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模式等各具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注重学习化社区的基础建设,广泛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涌现出了北京翠微大厦、北京蓝岛大厦、北京西单商场友谊集团、北京甘家口大厦、西三旗街道等一批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街道,在“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一些街道还制定了学习型家庭的标准,在社区内进行学习型家庭的评比,带动社区内居民争创学习型家庭。
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功能性教育社区。本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的原则,北京市在全国首创了功能性教育社区的试点。通过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几个居委会或街道之间建立一个面向更大范围、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社区,形成教育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朝阳区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在社区内实现各类教育的资源重组、相互融通、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统筹调配各类教育自重新调整学校布局,先后进行了东方社区、新源里社区、建朝社区的社区教育改革实验,促进了各类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