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社情民意座谈会上,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发言,他对贫困生助学金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某地区有60%的贫困生及家长因顾及面子而隐瞒家庭真实困难,并且不愿领取助学金(《新闻晨报》今年5月24日)。
读了这条消息,笔者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受,难受的是这些贫困的学生本应得到社会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今他们和家长却宁愿在贫困中忍受煎熬,也不愿领取应得的助学金。这到底是为什么?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以前也看过类似的一些报道,有人把贫困生及家长拒领助学金原因归结为是心理问题,原因是这些学生及家长太顾及自己面子,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贫困状态。
不能否认,的确在一些贫困学生身上存在这样的顾虑。但在笔者看来,还是有点犯了简单化的毛病。因为据最一般的常识来看,任何心理问题的形成总有其社会与个人原因的,而当上述的拒领助学金的心理问题有了60%的“面”上多数后,那就证明其已经有了相当的社会性。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社会研究机构,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眼光应该及时地转向产生这种心理问题“机制”的原因,因为如此的“事实”已能说明肯定是现存的“机制”在什么地方有了“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或教育机构仍对这些贫困生及家长加以简单的指责,则不但不能及时解决“拒领助学金”问题,甚至可能会使其“拒领面”不断扩大。这对这些学生及家庭不利,对整个社会也会有负面效应。
其实,贫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同样存在。而据笔者的了解,国外有些国家对贫困生的处理方法就值得借鉴:由一个独立于学校的专门部门负责贫困生的助学工作,学生之间及家长之间对谁是贫困生并不了解。学生在校是吃一样的饭穿同样的校服,享受着同等的教育。这样一来,从表面看似乎只是一个工作的安排问题,但其对贫困学生的成长及学生间正常心理形成是相当有利的,其所起的作用则谁也不能低估。
当然,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
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对贫困生及家长的拒领“助学金”问题,不能因其“爱面子”而加以指责,要认真找一找是何原因使其产生如此“心理”,这样,不但对学生的正常成长更为有利,也不会冷落了社会上一些热心者对他们的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