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汉学家在世界汉学大会上发言 (资料图片)
2007年3月26日,“世界汉学大会2007”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部长周济为“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揭牌。
本次世界汉学大会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世界汉学界专家、学者的深入对话和讨论,促进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
当今世界汉学界的顶级专家几乎都来了
此次汉学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一次高水平、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共有来自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意大利、越南、罗马尼亚、奥地利、瑞典、加拿大、新西兰、斯洛伐克、比利时、塞尔维亚、西班牙、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70余人。
其中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教授施寒微,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系汉学教授魏若望,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斯洛伐克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马利安·高利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马斯洛夫,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大学教授、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察白乐桑,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主任罗多弼,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加加美光行等,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汉学界的所有顶级专家和学者。
另有冯其庸、戴逸、汤一介、庞朴、刘梦溪、乐黛云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教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140余人。
论文代表了当今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作为一门植根于中国而发源于海外的古老学科,其研究主题随着中国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始终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并日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题,会议分主题包括:“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和影响”、“汉学家与汉学史”和“汉语国际推广与跨国文化”。同时,在正式会议之外,还组织了3场专题圆桌会议,其主题分别为:“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景教文典与新近发现的《景教宣元至本经幢》”以及“汉学的自我定位”。
大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既有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如:德国图宾根大学费安德的《西方对〈文子〉的发现与研究》,也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既有对早期来华传教士的研究,如: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魏若望的《关于戴遂良出版物的思考》,也有对明清时来华留学生的研究;既有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如:迈克尔·拉法格的《谈〈论语〉和〈孟子〉中的修身和治国》,也有对当今世界形式下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论文范围之广、内容之专业,令大多数国人惊讶,可以说代表了当今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世界学习汉语的动机已从猎奇转变为实用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一个主题就是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个问题也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察白乐桑先生说,过去想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学中文仅仅凭兴趣。而现在,许多学生为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法国中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法国学校开设的其他4门外语课的学习人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说,2005年至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选学汉语的学生人数增加50%,上升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位。他认为,学生选学汉语的动机从学术、猎奇转变为实用这是中国国力发生变化的结果。
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冯氏慧女士结合越南的具体情况说,越南受汉文化影响时间很长,越南古代的典籍、文稿大都是用中文记录的,60%的越南语要借助汉字。要想了解越南的历史,就必须学习汉语,而且越南语和汉语在语调上有共同点,学起来更容易掌握。另外,越南人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经验,这也需要学习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