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月1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郑天虹 刘云伶)巧立名目收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资金无从查证,“小金库”事件从名校蔓延至一般学校……日前,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2009年“小金库”整治清理情况作了通报。其中,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教育系统的一些“小金库”为何愈演愈烈?监管存在哪些漏洞?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推荐阅读:国务院纠风办:2009年查处教育乱收费4.1亿元
名目繁多:教育系统“小金库”渐成“顽疾”
在刚过去的2009年,北京一所知名小学上亿元的“小金库”案尘埃未落;广东省级名校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燕文因教育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而被判刑8年。这两起“小金库”案虽然金额巨大,但因有关证据被毁部分数额无法查实认定。
校园“小金库”案发已非偶然,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名校发展至一般学校。据太原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局长郑天佑介绍,截至目前,太原已申报查明“小金库”81个,其中来自教育系统的为16个,占当年清理“小金库”的20%左右。
广东省纪委等4个部门在过去一年的“小金库”专项整治中,共发现300个小金库,其中教育系统的“小金库”占相当大的比率。地处广东山区的云浮罗定市围底中学“小金库”案成为被通报的典型案例之一。在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短短一年间,围底中学通过采取截留学生膳食收入、隐瞒房屋出租收入等办法,违规私设“小金库”,金额21.6万元。
学生家长马先生对记者说,教育系统出现大量的“小金库”并不奇怪,我身边的家长包括我在内为了让孩子读名校花3万到10万元不等,学校根本不给收据。虽然这笔钱不是强制收的,但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拥有一种“软权力”,家长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权力挟裹,敢怒不敢言。
纪检监察部门相关官员表示,与其他行业“小金库”相比,教育系统“小金库”已渐成顽疾,虽不断加大治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类收费名目繁多,管理混乱,自收自支,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有些举报根本无法查证。
山西省晋中市纪委副书记郝先伟说,大大小小的校园“小金库”资金,大都用于学校请客送礼行贿,而较少用于改善教师福利或教学设备设施。一些单位负责人出于资金支配的方便,甚至为了中饱私囊,热衷于设立和保护“小金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说,当前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存型小金库”,另一类是“腐败型小金库”。前者缘于教育投入不足,后者缘于校内管理缺乏民主、缺乏监督。
教育政策我来评:2009年教育政策公众满意度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