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亿元中央拨款,680个县(市)试点,事关2600万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惠民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今年新学期大面积实施以来,“让人欢喜让人忧”。
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接连出现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事件,中西部部分地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困难重重,面临供餐形式无法保障安全、没有地方做饭、没有人做饭等问题。保障营养餐不“变质”,目前还需跨过“三道坎”。
监控难,企业供餐成高风险区
4月20日,云南泸西县中枢镇阿勒小学,用过作为早餐的牛奶面包后,有学生出现不良反应,129名学生被送医救治。江苏淮安市顺河乡顺河中学在4月23日午饭后,约40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日前,贵州、广西等地也拉响了营养餐食品安全警报。
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办主任周忆江告诉记者,目前多数“食物安全事件”发生在由企业供餐的学校,供应的是牛奶、面包、蛋糕等成品食品。
据了解,目前各地的营养餐主要有四种供餐方式,根据学校条件,采取食堂供餐、个人(或家庭)托餐、政府统一采购交食堂加工以及企业供餐。
贵州大学后勤处处长金春雷认为,企业供应成品食品最省事,但也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因为学校难以监控生产、运输等环节。此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不符合营养午餐“零利润”要求,为了补偿运输、市场流通等成本,还可能造成“成本高、营养差”的局面。
专家认为,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方式是由学校食堂供餐,并严控每个环节。但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如何采购又成为新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