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老师教导我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等我们大学毕业后,为什么知识就不值钱了呢?对此,老记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最后想到几种解释:
第一,金钱、收入并非衡量命运、成败、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二,知识可以转化为长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生活品质等;第三,由于教育体制等问题,专业不对路难以就业,或工价不高;第四,知识是力量,实践也出真知,磨难更炼人生。或许,当我们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时候,那些没上高中、大学的小伙伴们,正在社会大学里不断实践,流汗流泪流血,学到了更多真知。
当今及过去二三十年的中国,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学历还是阅历,不管是知识还是实践,只要肯学苦干,你都有机会成长、成材、成功。一些人“知识无力”的背后,是其他人有阅历、磨难弥补了知识的不足。
关于贫困农村“娶妻难”
《笔记》一文,关于“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等问题的描述,是老记最为赞赏的。这也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学界、官方乃至基层干部都会忽略的一个重大“三农”问题和社会问题。老记掌握的情况比《笔记》里的描述更为严重。老记故乡赣南,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我起初关注到这个问题大约始于5年前。当时,母亲偶尔从乡下农村来我所在的城市居住,经常给我讲一些故乡琐事。她一直牵挂我一位堂兄的婚事,不时说起他都30多岁了还没结婚。再后来,母亲又陆续说起村里一些我认识不认识的村民三四十岁了还没有讨到老婆,有的上门入赘,有的娶了离异女,有的娶了丧偶女。
老记感觉此事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就开始在下乡调研时乘机了解,一了解吓一跳。在赣南山区农村,男青年娶妻难问题竟然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有的一个自然村30多户人家,竟然有20多名30岁以上的男青年没有结婚,大的40多岁,50多岁的已经不算了,俨然成了“光棍村”。
《笔记》主要说娶妻负担重问题,还没说到因为负担不起而“打光棍”的情况。而老记采访过的数十个上百个山区村庄,许多都有数量不等的“光棍”。这些光棍有的身体精神都好,健康勤劳,也没有女子愿嫁,主要原因就是家庭贫困,在乡里、县城没有房子。可要在乡镇拥有个楼房需要的十几二十万元,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老记认为,农村剩男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贫困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他们是“中国奇迹”高速列车上被落下的群体,是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牺牲品。在7亿农民中,他们或许为数极少,但不该被遗忘,不能被遗忘。因此,老记曾对这些现象进行了适度报道,也直接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交流反映过。在各方努力下,国家对赣南的贫困落后问题,出台了系列振兴发展扶持的政策、措施。但后发地区要发展,谈何容易?
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骗婚、跨国婚姻等问题,背后都是贫困农民结婚难问题,根子都是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老记呼吁,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应就农村娶妻难问题、光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共同为解决农村剩男问题献计出力。
老记认为,当前的乡村问题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不是用一个“发展”或者一个“破落”所能概述。我们不能就农村谈农村,而应全面、辩证地看农村。其实,农村问题就是中国问题。对农村的未来,我们不应该迷茫,只要我们一起直面问题,共同努力,未来必将明亮而灿烂。(新华网南昌2月25日新媒体专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林艳兴)